东汉宦官势力崛起的过程,前所未见的新势力

博主:亿勤网亿勤网 2024-06-15 41 0条评论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0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一、宦官崛起之机

东汉宦官的势力崛起,是为桓帝一朝,在安帝之死所产生的政变中,宦官帮助顺帝消灭阎氏的势力。但在顺帝登基且政局稳定之后,却只有皇后梁妠之后家"西北梁氏"的专政,宦官看来并不足以被称为一支有独立意识的"派别"。

只有在桓帝同样以宦官的支持而夺权成功后(159年),此时的"宦官"才真正成为足以与以外戚为主的"传统世家"互相抗衡的独立势力。

因此,传统世族遇见这种前所未见的新势力,便产生了严重的冲突,最后在桓灵之际以失败收场。史籍中描述他们的影响力是为: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阿旨曲求,则光宠三族:直情忤意,则参夷五宗。

东汉宦官势力崛起的过程,前所未见的新势力

汉恒帝

二、宦官的追求

在这种宦官获得前所未有之权力的情势下,宦官即阉人,以后天之憾而失男女之情爱,加上身处权力中心的朝廷,他们一生所追寻的,无非就是权力的巩固。且可以为了权力的巩固而无所不用其极,《后汉书》云:

构害明贤,专树党类。其有更相援引,希附权强者,皆腐身熏子,以自街达。同敝相济,故其徒有繁,败国蠹政之事,不可单书。所以海内嗟毒,士穷栖,寇剧缘间,摇乱区夏。虽忠良怀愤,时或奋发,而言出祸从,旋见孥戮。

明贤、忠良既被陷害,宦官复又终日与世家、外戚等争权,自然影响及朝政运作以及政治风气,对于当时的政治风气,王符认为是:官无直吏,位无良臣。

三、宦官之恶

至于仲长统,则直接以灾异来形容宦官与世家、外戚等:

自此以来……权移外戚之家,宠被近习之坚,亲其党类,用其私人,内充京师,外部列郡,颠倒贤愚,贸易选举,疲驽守境,贪残牧民挠扰百姓,忿怒四夷,招致乖叛,乱离斯瘼。怨气并作,阴阳失和,三光亏缺,怪异数至,虫螟食稼,水旱为灾,此皆戚宦之巨所致然也。

清代赵翼在回顾这段时间的历史时,发出了这段的话语:东汉末,宦官之恶遍天下。宦官子弟宾客之肆为民害,可类推也,由是流毒遍天下。

赵翼雕像

不只是国内朝政一片昏暗,而且流毒遍天下,较诸天灾地变之灾异,对百姓之为害更大。然而朝政败坏若是,官吏们所深虑的只是个人的升迁荣辱、身家富贵,他们:今公卿始起州郡而致宰相,此聪明智虑未必暗也,患其苟先私计而后公议耳。

以私利先于公利,所导致的是:人臣不奉遵法礼,竭精思职,推诚辅君,效功百姓,下自附于民氓,上承顺天心,而乃欲任其私知,窃君威德,以陵下民,反戾天地,欺诬神明,偷进苟得,以自奉厚。

国计民生,撒手不管,解民倒悬,与己无关。换句话说,东汉中后期几乎是整个官僚集团的集体堕落。官吏们身在其中,沾染风气已久,便相互包庇、上瞒下诈,加上中央集权,国家大权集于朝廷,官僚的所作所为完全无法受到有效的监督,一切端赖帝王的英明及官僚的自制,是以一旦自私腐化的风气蔓延开来,即一发而不可收拾。

今多奸谀以取媚,挠法以便佞,苟得之徒,从而贤之。

即便在整个官僚集团中出现了一、二个刚正不阿之人,也会遭到同僚的反感,将其视为别有用心的异类,乃将言乎循善则见妒,行贤则见嫉。

东汉官员

而为了保住自己的禄位与权势,官僚们就千方百计地,对不肯同流合污者,则加以打压:是故当途之人,恒嫉正直之士得一言以矫其邪也,故上饰伪辞以障主心,下设威权以固士民。

人才不能用,他们便用自己所能控制的庸才,所真正荐举者,史籍上亦详加着墨:或以顽鲁应茂才,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方正,以谀谄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以空虚应有道,以嚚闇应明经,以残酷应宽博,以怯弱应武猛,以愚顽应治剧,名实不相副,求贡不相称。

一则为愚顽、顽鲁之人,是顽是顽固,无法察纳雅言,鲁是愚蠢,无法针对问题提出解决之道,自然也不会对既得利益者之权位产生威胁,甚或取而代之,晋用此类人既可为自己驱使,又可保自己权位之安全无虞:至于另一种"谀谄"、"贪饕"之人,他们人格低劣,为了一己之私可以做出任何事,亦会全力为上司效力,无所谓理想或正色立朝之说。

十常侍

四、皇室的纵容

此外皇室的不作为,甚至果真"家天下"窃取民间财富之作为,更是使得朝政崩坏的原因。

时,帝多稸私臧,收天下之珍,每郡国贡献,先输中署,名为"导行费"。强上疏谏曰:天下之财,莫不生之阴阳,归之陛下。归之陛下,岂有公私?而今中尚方敛诸郡之宝,中御府积天下之缯,西园引司农之臧,中厩聚太仆之马,而所输之府,辄有导行之财。调广民困,费多献少,奸吏因其利,百姓受其敝。又阿媚之臣,好献其私,容谄姑息,自此而进。

富有天下、全盘掌握国家机器之帝王都要收"导行费",可见整个朝廷由上到下,已成为分赃及自肥机构。即或尤存在东周时,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之遗风的大臣上疏,苦口婆心的劝戒道:

旧典选举委任三府,三府有选,参议掾属,咨其行状,度其器能,受试任用,责以成功。若无可察,然后付之尚书。尚书举劾,请下廷尉,覆案虚实,行其诛罚。今但任尚书,或复敕用。如是,三公得免选举之负,尚书亦复不坐,责赏无归,岂肯空自苦劳乎!夫立言无显过之咎,明镜无见之尤。如恶立言以记过,则不当学也:不欲明镜之见,则不当照也。愿陛下详思臣言,不以记过见为责。

结果是:"书奏不省。"至于灵帝的生母董太后,是为河间人,由于鼓励灵帝卖官售爵,自己收钱,致令当时的民谣有:河间妖女工数钱,以钱为室金为堂,石上慊慊舂黄粱。

此民谣固然描述了古代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和百姓饥寒交迫的景况,但由民谣之盛,董太后之行径已然全国皆知,由而其成为童谣此种传播方式,亦可知民间对董太后之行为的反感、甚或嘲讽,以及朝廷威信之不存情况,已到了极致。

朝政不修不只民间对于已然"天高皇帝远"之政权的鄙夷,对有识之士而言,更有着"恨铁不成钢"的悲愤,及至汉灵帝死,皇子继位,何太后临朝,何进掌朝政。社会下层出身的何进,企图依靠同是下层出身的大豪强董卓杀宦官,不料宦官首先发难,杀死何进。

诸宦者庚午、张让、叚珪等劫少帝及陈留王幸北宫德阳殿,何进部曲将吴匡与车骑将军何苗战于朱雀阙下,苗败斩之,辛未司隶校尉袁绍勤兵收伪司隶校尉樊陵,河南尹许相及诸阉,人无少长皆斩之。让珪等复劫少帝陈留王走小平津。尚书卢植追让珪等斩数人其余投河而死。

袁绍起兵杀宦官二千余人,董卓引兵到洛阳,逐走袁绍、……

封陈留王九月甲戍即皇帝位,年九岁,迁皇太后于永安宫,大赦天下,改昭宁为永汉,丙子董卓杀皇太后。

董卓自封为相国,纵容其部队横抢竖夺。蔡文姬在她的《悲愤诗》里描写了当时的情景: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牚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叙写东汉末年皇权尽丧,董卓控制了朝廷政权预谋篡位的景况,从此汉帝国陷入了长期的军阀混战。初平三年(公元190)关东州郡联合起兵讨伐董卓,而董卓派诸将东下对抗,而董卓一方拥有精锐的兵器以及骁勇善战的胡羌人,这些是中原人难以抵挡的,且诗中"金甲耀日光"更写出了董卓部将的强大声势。

这些胡人攻占田野或包围城池,所到之处横尸遍野,甚至掳掠妇女、抢劫钱财。"马后载妇女",即叙写胡马掳掠妇人的惨状,朝政败坏,首先受苦的无辜的百姓,此时国已不复成国之样。

参考文献:

《后汉书》

《潜夫论》

《百子全书》

《二十二史札记·汉末诸臣劾治宦官》

The End

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