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逃离故土观念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39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在传统文化中,逃离故土是不道德的行为,甚至被视为忘本。即便有逃离故土的人,也要“叶落归根”,不然死后就成了孤魂野鬼,不得安宁。
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社会形态下,人们更注重故土观念。一辈子守在故土,算是一种幸福。其实,这种观念和统治阶级提倡的观念保持了高度一致。统治阶级提倡人们安分守己,老老实实种地。只要人们老实种地,不四处奔波,不游手好闲,就会保证粮食供给,保证统治阶级源源不断获得钱粮。倘若人们不种地了,统治阶级将会消亡。统治阶级宣扬神权,搞愚民统治,要人们信奉神灵,认命,而不能整天想着“我命由我不由天”。人们安分守己,老老实实种地,就会让统治阶级世世代代享受荣华富贵。在此思想指导下,老百姓大多安分守己,大多知足常乐,大多世代务农。
农民需要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需要遵守农时,生产粮食,还要交租税,服兵役、徭役,而不能只是自食其力。他们在故土出生,在故土死亡,甚至一辈子没有走出过村庄。那么,他们的生命只是组成群体的生命,而不会显露个体的意义。古代的农民群体人数众多,规模庞大,可以生产很多粮食,供给统治阶级消费,而他们自己却吃不饱穿不暖。大多数时代,统治阶级贪得无厌,层层加码,致使税收成了压垮老百姓的最后一根稻草。本来,他们种了粮食,交一些税就行了,起码要留足自己生存的口粮。事实上,在一些时代,大多数农民都没有留足口粮,而不是被统治阶级剥削得借贷生存,甚至成了要饭的。当然,古代社会稳定是建立在农民任劳任怨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统治阶级疯狂盘剥,让他们生存不下去。
农民即便被剥削,被压迫,被愚弄,也都认了。他们大多读不起书,不识字,没文化,只是听官员的,听族长的,也就失掉了自己的判断力。他们认为,只要活下去就行,没必要追求大富大贵。可是,活下去固然好,获得荣华富贵才能更好地活。不安分的农民要外出经商,要花费几代人的努力,供养一个书生,让书生进京赶考。只要经商赚了大钱,就可以变成豪强地主。书生考中之后,就可以做官。如此一来,不仅农民家庭翻身了,而且农民的整个家族都翻身了。但是,传统道德并不偏向于经商和做官,认为“无商不奸”,官员大多和老百姓作对,贪腐严重。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思想?

因为农耕文明本身有着排他性,排斥除却农耕之外的人物。商人和官员都“不事稼穑”,不种地就能坐享其成。而老百姓辛辛苦苦种地,却吃不饱,穿不暖。倘若老百姓知道商人是如何盈利的,知道官员是如何搜刮的,还那么心平气和吗?会不会谴责和抨击?当谴责和抨击不起任何作用的时候,老百姓会不会揭竿而起?可以说,每个人都想坐享其成,只是囿于身份地位的限制,不能让梦想成真。当社会优质资源掌握在皇帝和官员手中的时候,老百姓就没办法实现逆袭了。
构成老百姓的人群之中,农民人数最多。农民都想做皇帝,但几辈子都做不成。都想做官员,就要培养书生。他们似乎都有享受荣华富贵的梦想,却不能成功,也就转而关注自己的生活,要在故土上生存下去了。可以说,农耕文明相对封闭保守,限制了人员流动,也限制了大宗商品交易,才会让农民产生故土观念。逃离故土的人被视为背井离乡,出门万事难,而且还要在老境颓唐之际,叶落归根。那么,人们是不是有种生物学中的返回故土观念?
大马哈鱼不管游多远,都要回到出生地产卵。海龟也是如此,历尽千辛万苦也要回到出生地产卵。人类当然也有类似的生物属性,故土难离,要回到故土养老。尤其在农耕文明时代,人们的故土观念比较浓厚,对离开故土的人产生一种天然的排斥。要看他们的笑话,而不是希望他们发达。于是,就有了离开故土的人被数落、被诋毁的现象。说他们忘本,说他们不爱自己的家乡,说他们见异思迁,说他们数典忘祖。当外出经商或赶考的书生发达之后,故乡的人会马上换一副面孔,前倨后恭,唯恐不能接近他们,也唯恐不能沾他们的光。
其实,经济发展需要解放农民,让他们离开故土,到城里打工。但传统文化没有那么多经济学因素,只是要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也就有了浓重的故土观念。离开故土的人大多不被看好,能发展好的要衣锦还乡,算是夸耀一番,让乡里人徒生羡慕。但是,人们还是对离开故土的人产生天然的排斥,毕竟,大多数人都在故土守望,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凭什么离开故土的人就能混得更好?在传统道德体系内,不是勤劳才是好的,投机取巧才是坏的吗?而离开故土的人就是投机取巧的人,应该被勤劳的故乡人鄙弃,也应该被谴责。而他们发达之后,就是另外一番样子了……
似乎验证了投机才是发达的途径,勤劳只能占据道德优势,却并不能发达,也不能获得荣华富贵。
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