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职业观念的变革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39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文艺职业观念的变革导致了文艺的变革。在文艺职业变化之后,艺术家的职业身份发生了变化,导致文艺本身发生了变化。
在古代,文艺是有闲阶级的专享。只有权贵们才可以创造和欣赏有品位的文艺,民间的文艺比较粗俗,但并不能说没有。文艺分出了雅与俗,本身就是阶级分化的表现。著名的书法家、音乐家、画家都是统治阶级的权贵们,而不是普通劳动人民。普通人大多都是农民,不读书,不识字,没有机会接触高雅的文艺,也不会欣赏。他们能欣赏的只有粗鄙的山歌小调,能欣赏通俗的戏曲、年画等,而这些文艺形式不能登大雅之堂,当然并不能被绝对否定。文艺需要人们参与,需要人们欣赏,需要给人们提供生活的希望。不过,文艺不能带来吃喝,不能带来钱财,只能是玩玩。即便是统治阶级内部的艺术家们,也只是玩玩艺术,玩得比较高雅,顶多互相赠送文艺作品,互相欣赏,互相吹捧,获得一些名气,却不会为此赚很多钱。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文艺成了专门的人才能搞的东西。有了专门的艺术家出现,也就有了一些文艺的用武之地。艺术家凭借艺术作品可以混迹于权贵门下,被长期供养,甚至可以混到皇宫。不论是音乐家还是舞蹈艺术家,抑或是书法家、戏曲艺术家等,都可以进入权贵门下,换取生活必需的衣食。文艺职业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原来的没有专门职业的艺术家到专门搞艺术的艺术家,算是让艺术走向了精致化发展的道路,也让艺术成为普通人遥不可及的东西。即便是民间艺术也是如此,会走向专业人士创作之路,会让一般人无法创作成功,而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创作人们喜闻乐见的作品。无论是说书的还是唱戏的,都有专门的人在做,以此获得一些收入。他们会获得一定的市场,而这样的市场一定是一些有闲阶级的人赏脸的市场,也有一些有闲钱的喜欢文艺的老百姓捧场的市场。
他们的艺术是为了赚钱而生的,要赚钱才能谋生,不然没人看,就会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浪费钱财。无论是说唱艺术,还是绘画艺术,都有很广大的市场,也有很多人喜欢。不过,这样的艺术家很容易媚俗,为了适应人们的欣赏水平,故意说一些人们喜欢听的故事,画一些人们喜欢的画,就好像现在的网络推送信息一样,会给人们做兴趣分类,根据分类推送信息,比较精准,也一定具备信息黏性。古代的艺术家为了谋生,也要让艺术具备黏性。创作的时候就要想好,为谁创作,要吸引哪一部分人观看,而不能漫无目的,任意挥洒。毕竟,市场决定了他们的艺术水平。没有人欣赏,再好的艺术也会失传。由此可以看出,流传下来的艺术大多有些媚俗的意味,甚至有些鄙俗的味道。即便是高雅的艺术家为统治阶级创作一些艺术作品,也一定会有吸引他们的信息融合在里面,不然就不能很好地发展。

到了建国以后,艺术家被国家养着。进入体制内的艺术家衣食无忧,能领到国家工资。连说相声的都进了曲艺团,按月领工资,就有些不思进取了。很多文艺形式出现了主题先行的问题,出现了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东西,却缺少了民间的烟火气,甚至凛然不可侵犯,缺少了亲近感,缺少了锐意进取的气息。很多艺术家躲在体制之内,没有多少创新,只是按月领工资,享受国家福利待遇,也就不会有太多的进取精神了。当然,艺术家创作的作品要为宣传服务,为某种观念服务,却不一定真的体现艺术精神。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可以显示文艺的作用。但在文艺推向市场之后,文艺家的职业观念就变了,从教育读者或观众的目的,改为以艺术消费者为主体,以市场规律为主导的职业观念。他们要自己谋求生存和发展,而不能靠体制内混饭吃的手段继续发展下去。于是,艺术家们成了顺应市场潮流的人物,成了赚钱的人物。
不赚钱的艺术家不是好的艺术家,人们大多这样认为。其实,赚钱的艺术家只是适应了市场发展的需要,而不一定真的顺应艺术发展的需要。但艺术家首先要有吃有喝,有穿的有住的,不能整天喝西北风,也不能整天标榜艺术,却身无分文。于是,艺术家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加入了媚俗的东西,同时加入了主流意识形态宣扬的理念,不然不能过审。艺术家的职业观念变了,先要会搞钱,然后才是钟情于艺术。就像大导演们,先要拍商业片赚钱,获得资本的青睐 ,获得资本的加持之后,才能拍一些自己喜欢的文艺片。画家也是如此,要让画作占领市场,赚了大钱,然后才能谈风格的变化,谈艺术的理念。当然,这种发展是一种畸形的发展,也是艺术家被迫做出的改变。
艺术本身不具备太多的功利属性,但被推向市场之后,就具备了赤裸裸的功利属性,也就没有什么值得信赖的了。当然,有名利双收的艺术家出现,只是大多不是太靠谱。而一个普通的艺人想要成为艺术家,简直难上加难,而高官富贾却自称艺术家,还有很多人捧场,买他们的所谓作品,是不是市场化行为导致的结果?
文艺职业观念变了,人们的观念也变了,而文艺也就不是原来的文艺了,不知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
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