鄘风怎么读(诗经桧风读gui还是kuai)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30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读《鄘风柏舟》有感
1、有人说:诗即真。我觉得,这首《诗经·国风·鄘风·柏舟》早就达到了这个目标,写出了真情真性真爱。
2、今晚翻到《鄘风柏舟》: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他。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女孩说:那个男孩,是我的心上人,至死不变心。
3、关于《鄘风·柏舟》的解读,传统观点常将其与《邶风》中的同名诗混淆,认为是共姜表达守节或抗婚之作。《毛诗序》认为,此诗可能源于卫世子共伯早逝,其妻共姜因父母欲嫁她而发誓不从。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共伯被弑后,共姜以此诗表明不嫁之志。
4、姑娘的选择未能得到母亲的同意,所以她满腔怨恨,发誓要和母亲对抗到底。这首诗还接触到一个更为普遍的社会问题:无论古今中外,在择偶的问题上,母亲和女儿的意见往往不能一致。母亲相中的,女儿不屑一顾;女儿中意的,母亲坚决不准带回家来。这种事不但古代有,今天还有;不但中国有,外国也有。
5、泛彼柏舟, 在彼河侧⑥。髧彼两髦, 实维我特⑦。之死矢靡慝⑧。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柏舟》 是 《诗经·鄘风》 中的第一篇。这首爱情诗写一位少女爱慕一位少年男子,追求婚姻的自由和幸福,但这却违背了家母之命。
6、有时解读或重拾过往的曾经,也许讲究一种机缘巧合,近日读朱熹的《诗集传》,其中有《国风·邶风·柏舟》和《国风·鄘风·柏舟》两篇的评注,见“柏舟”之字尤其敏感,让我又与碾子的贞节牌坊碑文的四个大字挂上号了。出处原来在此!不得不去作一番研究与考证。
鄘风详细资料大全
简介 鄘风:诗经国风中的内容 经前人考定,邶、鄘(yōng)、卫都是卫国的诗。《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听了鲁国的乐队歌唱了“邶、鄘、卫”以后,评论时便将此三诗统称之为“卫风”。可见他是把“邶鄘卫作为一个整体,以区别于其他国风的。
诗经中的风有十五种,称为十五国风。详细解释如下:国风概述 国风是《诗经》中的一部分,包括了十五个地区的民歌。这些民歌反映了周朝时期不同地区的社会生活、风俗和文化。
后来不久,卫国尽得邶、鄘之地。所以《诗经》中的《邶风》、《鄘风》实际上都是“卫风”。 卫国(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一带)地处中原,是周代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卫国的劳动人民又特别爱歌唱,所以收在《邶风》、《鄘风》和《卫风》中的民歌比起其他各地的“风”诗要多,其中约有一半是涉及到爱情和婚姻的内容。
《国风·鄘风·墙有茨》先秦:佚名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译文】墙上长满了蒺藜,无论如何扫不掉。
这首诗就是写了这样一个八卦。《鄘风·墙有茨》 是出自诗经的一首诗,一般认为是写的卫国的宫廷秘事,啥秘事呢?不用说,肯定跟男女关系有关,也只有这类事情最能引起全民狂欢,你看甚至还被写进了流行歌曲里,《诗经》里的诗都是当时的民歌,配合着曲调唱出来的,那可不就是流行歌曲了嘛。
墙上长满了蒺藜,无论如何除不掉。你们宫中私房话,实在没法详细说。如果真要说详细,那话说来可长啦。所,若。襄,除去,扫除。详:一说详细之意;另一说,借作“扬”,传扬之意。长(),生长,也就是俗话说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流言蜚语一旦生了翅膀,那很快就会变得尽人皆知。
这字怎么读,鄘,豳
鄘yōng ㄩㄥˉ ◎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汲县北。详细解析 详细字义◎ 鄘 Yōng〈名〉(形声。从邑,庸声。邑,表示城邑或区域。本义:古国名。周武王灭商后,使其弟蔡叔居之) 周朝国名,在今河南汲县北 。豳,读作bīn,笔画17,同“邠”,古都邑名。在今中国陕西省彬县,旬邑县西南一带。
鄘字的读音是yōng,它是一个古代国家的名称,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汲县北部。 豳字的读音是bīn,它指的是一个古都邑的名字,在今天的中国陕西省彬县和旬邑县西南部地区。
周南11篇、召南14篇、邶(bèi)风19篇、鄘(yōng)风10篇、卫风10篇、王风10篇、郑风21篇、齐风11篇、魏风7篇、唐风10篇、秦风10篇、陈风10篇、桧风4篇(同“郐”kuài)、曹风4篇、豳(bīn)风7篇。可以发现,其中有好几个国家名都不是春秋时期耳熟能详的国家名字。
豳(bin):西周公刘时的旧都,在今陕西彬县东北。荡:博大的样子。周公之东:指周公东征。夏:西周王跷一带。秦:在今陕西、甘肃一带。夏声:正声,雅声。魏:诸侯国名,在今山西芮县北。沨沨(feng):轻飘浮动的样子。险:不平,这里指乐曲的`变化。唐:在今山西太原。晋国开国国君叔虞初封于唐。陶唐氏:指帝尧。
《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鄘风怎么读
鄘风怎么读,如下:鄘(yōng)风:鄘地流行的乐调。《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篇。意思:鄘风,经前人考定,邶、鄘(yóng)、卫都是卫国的诗。《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听了鲁国的乐队歌唱了“邶、鄘、卫”以后,评论时便将此三诗统称之为“卫风”。
鄘,汉语三级字,读作鄘(yōng),形声。从邑,庸声。邑,表示城邑或区域。本义:古国名。周武王灭商后,使其弟蔡叔居之。有诗经《鄘风》传世。鄘,形声。从邑,庸声。邑,表示城邑或区域。本义:古国名。周武王灭商后,使其弟蔡叔居之。有诗经《鄘风》传世。
《国风·鄘风·墙有茨》先秦:佚名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译文】墙上长满了蒺藜,无论如何扫不掉。
读音:[yōng]。形声。从邑,庸声。邑,表示城邑或区域。本义:古国名。周武王灭商后,使其弟蔡叔居之。有诗经《鄘风》传世。康熙字典:《广韵》《集韵》《韵会》馀封切,音庸。《说文》南夷国也。又《集韵》纣畿内地名。互详前邶字注。
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