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历史(山海关历史背景)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335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山海关历史介绍山海关历史内容介绍
山海关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历经洪武、成化、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六朝修筑,耗用了大量的资金,调动了数以万计的军民,前后用了263年的时间(几乎是明王朝由盛至衰的全部过程)建成了占地约230前后用了二百六十三年的时间,占地约230公顷,具有七城连环、万里长城一线穿的军事城防系统。
民国十一年(1922年)夏,直、奉军阀大战于石河西岸,1924年秋再战于山海关外的关家坟、威远城、姜女庙一带。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日寇占领山海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八路军冀热辽部队配合苏联红军攻占并解放了山海关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山海关保卫战。
山海关的来历介绍:山海关最早的始建可以追溯到公元1381年,当时是明朝洪武年间修筑的一道边防关隘。它位于中国河北省秦皇岛市,是连接中国北方平原和东北地区的重要通道,也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起点和终点之一。明代时,山海关是中国北方边防的要冲,所以在此处修建了坚固的城墙和关楼,以抵御外族侵扰。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关隘之一,也是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是防御外敌的重要屏障。山海关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5公里,总面积4平方公里。这里东临渤海,西接燕山,进出塞北平原。
山海关有何历史?
1、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创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据史料记载,山海关自公元1381年建关设卫,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自古即为我国的军事重镇。
2、山海关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历经洪武、成化、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六朝修筑,耗用了大量的资金,调动了数以万计的军民,前后用了263年的时间(几乎是明王朝由盛至衰的全部过程)建成了占地约230前后用了二百六十三年的时间,占地约230公顷,具有七城连环、万里长城一线穿的军事城防系统。
3、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筑城建关设卫,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山海关城周长约4千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包括“天下第一关”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瓮城以及1350延长米的明代平原长城等景观。
山海关的历史沿革
1、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筑城建关设卫,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山海关城周长约4千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包括“天下第一关”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瓮城以及1350延长米的明代平原长城等景观。
2、山海关,古称榆关,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达在此地建关,因其地理位置,北靠燕山,南濒渤海,故得名山海关。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山海关地区增设了临榆县,当时临榆县隶属于直隶省永平府,管辖卢龙、抚宁、昌黎等县。秦始皇曾驻跸秦皇岛和秦王岛的传说,可见此地历史的深远。
3、山海关,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以其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和壮丽风光闻名。平沙古堠孤烟色,落日危楼暮角声的景象生动描绘了其威严与险峻,老龙头的燕脉长城犹如一曲悠扬的排萧,传递着千百年来的和平之声。历经沧桑的城墙,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见证着历史的起伏与变迁。
4、山海关古称榆关、渝关、临渝关、临闾关。古渝关在抚宁县东二十里。北倚崇山,南临大海,相距不过数里,非常险要。隋开皇三年(583年),筑渝关关城。开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命汉王杨谅将兵伐高丽,出临渝关。正值涨水季节,后勤运输不力而还。
5、之称。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在此地创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山海关区南襟渤海,北依燕山,交通便利,海陆空立体交通条件十分便捷,京沈高速公路、京哈铁路均在此交汇,京沈高速公路出口距城区仅5公里。
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