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人喜欢的哲理成语(14):背水一战

博主:亿勤网亿勤网 2024-06-22 42 0条评论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38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背水一战”源自汉高祖三年(前204年),汉军和赵军在井陉交战,汉军大将韩信利用赵军主帅陈馀轻敌之心,摆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阵,鼓吹本军将士奋勇作战以求死里逃生,另调两千轻骑趁隙夺取赵军军营并在军营内插满汉旗。赵军以为战败,惊呼大势已去,阵脚大乱,落荒而逃。

  背水一战是在最恶劣的环境条件下,调动内因最大动力,转变事态,绝处逢生。这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决心,还有通察客观现实、捕捉战机、舍身一搏的智慧和勇气。这种谋略和行动今古传承,屡战屡胜。

在如东滩涂围垦史陈列馆中央有一座沙盘:红旗招展,人山人海,车推肩担。这是上世纪50年代滩涂上围垦人艰苦创业场面的真实体现。由于当时还没有机械化作业,筑堤完全靠锹挖、人担,劳动强度大、出工人数多,可谓千军万马筑海堤。原如东县农业资源开发局局长、原如东县围垦指挥部副总指挥施文明就是其中的一员。

自1951年春天,如东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兴修水利的号召,组织苴镇、掘东1.4万民工匡围北坎老垦区,开启第一次围垦造田工程以来,数十万的如东人民肩负着发展的使命,以攻坚克难、艰苦创业的垦荒精神,一往无前,向大海进军,背水一战,让沧海成了桑田。

如东人喜欢的哲理成语(14):背水一战

  1970年中秋,正逢大汛,刚筑起的栟北海堤被大潮冲开了200多米的缺口,施文明和4万多围垦人坚守一线。在抢险中,施文明发现一处潮水猛灌的管涌,若不能尽快堵住,后果不敢设想。在千钧一发之际,老施飞身跳下水,率先堵孔,与其它民工一道用生命保住了大堤。“当时稻子已是金黄,棉花开得雪白,正是丰收的季节。万一洪水直冲内地,农田就得遭殃。我是个共产党员,关键时刻,必须要豁出去。”

施文明先后参加过18次围垦,被人们称为南黄海边的“海子牛”。潮去筑堤,潮来护堤,数十万的如东人像施文明一样,背水一战,用扁担在滩涂上劈波斩浪,拦海夺田,夺取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展示了如东人“辟我草莱、勇立潮头”的精神面貌。

(康海群 教体局干部)

The End

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