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故事(论语讲什么道理)

博主:亿勤网亿勤网 2024-11-29 66 0条评论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17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论语小故事大全

1、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注释】

富有和显贵是人们所向往的,不用正当的方法获得他,君子就不居有;贫困和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通过正当的方法抛弃它,君子不摆脱。君子离开了仁德,怎样还能成就自己的名声呢?君子不会在哪怕是一顿饭那么短的时间里远离仁德,紧急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困顿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

【故事】

论语故事(论语讲什么道理)

东汉名臣杨震身处异乡,靠教书为生,后到州里任职。一次,老相识王密送他十两黄金以报答他的知遇之恩,再三劝杨震收下,却被严词拒绝。从此,杨震“夜畏四知,严拒私谒”的故事成为美谈。

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改。

【注释】

君子的态度不庄重就没有威仪,所学便不会稳固;做人处事以忠信为本,不会和那些不讲究忠信的人做朋友;自己有了过错一定会勇於改过。

【故事】

东汉末年,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地上有块金子,管宁视为瓦石,而华歆捡起看了看又扔了。还有一次两人一起读书,门外有官员的轿舆前呼后拥而过,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忍不住去看热闹。管宁认为华歆“见利而动心,心慕官绅”均非君子之举,于是割席断交。

3、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注释】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故事】

孔子生活的年代已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典籍。但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典籍在流传过程中破损散佚,残缺不全。孔子一方面出于教学的需要,一方面作为知识渊博的学者,他感到自己有责任将这些珍贵的遗产进行整理编撰,以便于系统的研究。它教育人们把握好学与行的关系,亦是做学问与做人的原则。博学不能散漫无状,在博学的基础上要“约之以礼”。要将博学来的知识,用一种文化精神、理论原则来统率规范。为此人们不仅需广泛地学习知识,还要把知识上升到精神的层面。

4、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

【注释】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把义看作是最尊贵的。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去做盗贼。”

【故事】

秦武王强健有力,喜欢亲近大力士。他听说没有人能举起鼎,就决定试一试。力士任鄙说自己只能举百钧之物,“这千钧之鼎,臣不能胜任”。力士孟贲勉强把鼎举了半尺高。秦武王举鼎时把脚砸成重伤,不省人事,当夜伤重身亡。之后,孟贲被五马分尸,诛灭其族。而任鄙不单纯崇尚勇武,得以善终。

5、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注释】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故事】

三国时的马谡素有才名,长于战争理论、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得到诸葛亮赏识。有人曾说他“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并未听取。由于马谡缺乏实战经验,在街亭一战中,他不听取副将王平的建议,一意孤行,导致蜀军惨败。诸葛亮只得“挥泪斩马谡”。

论语中孔子的几次遇险

论语中孔子12次遇险

第一次受挫,年轻气盛,眼里揉不得沙子,因不满季孙氏越礼而愤然出走。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掌握在以季孙氏为首的“三桓”手中。鲁国大夫季孙氏把持鲁国的国政,代鲁国国君主持祭祀。因“八佾舞于庭”,越礼享受了周王才能享受的特殊待遇,孔子对此十分愤恨,怒斥季氏“是可忍,孰不可忍”。当时,鲁国已经发生战乱,孔子看到在鲁国已经没有从政治国的机会,在西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他34岁那年只身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活。

第二次受挫,政治跨国界,有同化异邦之嫌,被齐国大夫误认为鲁国间谍被迫逃离。西元前516年,孔子从鲁国到了齐国后,想在齐国得到重用。他开始屈身做了高子的家臣,并借此与齐景公通上关系。齐景公也曾问政于孔子,孔子对齐景公谈了著名的正名思想,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由此得到齐景公的赏识。但齐国的政权实际在掌握在大夫陈氏手中,齐景公虽认同孔子的思想却无法推行。齐景公也曾想以尼溪之田封孔子,但遭到晏子的阻止。孔子在齐国期间,还经常与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并在听到韶乐后深入学习,竟痴迷到了“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但好景不长,转年(西元前515年),孔子遭到齐国大夫排挤,诬陷他是鲁国季孙氏派来的间谍,并要加害于他。孔子无奈,海外谋求发展的企图受挫,只好又逃回鲁国。

第三次受挫,做官心切,竟然应召叛臣,弟子子路极力反对而未果。孔子在齐国受挫回国后,从政之心有所收敛,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做学问上,孔子的学说更加成熟完善。西元前504年,孔子48岁,鲁国大夫季氏家臣阳货劝孔子出来做官。因当时鲁国政权把持在季氏手中,季氏又受制于家臣阳货。孔子觉得“陪臣执国命”有悖天道,就没有明确表态。又过了两年,公山不狃(公山不狃和阳虎同时,都是鲁国当政者季桓子的家臣。季桓子非常器重公山不狃,派他担任季氏的私邑--费邑的邑宰。)以费叛乱后,派人请孔子出山。孔子考虑自己“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就想应了这门差事,欲仿周文王和周武王之作为。但其弟子子路对孔子应召叛乱之臣的做法很不理解,几番阻拦,孔子也只好放弃。

第四次受挫,原已官运亨通,只因齐国使了小小离间计而被迫流亡。西元前501年,奸臣阳货被除后,孔子在他51岁时迎来了仕途的艳阳天,正式出任中都宰。52岁升任小司空(主要工程),53岁月提拔为大司寇(主要司法),55岁时代理臣相一职。由于其理政才能突出,把鲁国治理的井井有条。但孔子的能力和鲁国的大治遭到了齐国的嫉妒。齐国使出了离间计,派人给鲁定公和季桓子送来了八十名美女和三十乘良马。季桓子欣然笑纳并因此三日不理政务。孔子对季氏和鲁定公十分不满,感到治国大计无法实施,一气之下离开了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第五次受挫,因遭小人加害,生性过疑,害怕获罪而再逃。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是卫国。卫灵公对孔子还是很不错的,按照鲁国的标准给了他六万粟的俸禄,但没有安排实职。又遇有小人嫉妒孔子,向卫灵公进谗言而遭到怀疑。孔子怕自己在异国获罪,不得不逃往陈国。

第六次受挫,清高不屈而又想追逐礼遇,自感受到卫灵公羞辱而出走。孔子离开卫国去陈国途中,经匡地被围困五日。只好又逃往蒲地,又遇公叔氏叛卫,怕受牵连,又不得不返回到卫国求生。一日,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召见孔子,孔子不得已应见,引起众人特别是子路的猜疑和不快。过了个把月,在出车之时,卫灵公与夫人同车,而令孔子的车跟在宦官的后面,孔子感到被羞辱,扔下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而离开了卫国。

第七次受挫,过于自负,想他人处处听从自己,卫灵公尊而不用只能伤心离去。孔子离开卫国先后到了郑、陈、蔡等国,但都不如意。不要说做官,就是性命也很难自保。不得已,孔子又回到卫国。并信誓旦旦地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但卫灵公表面看上去很器重孔子,但始终不重用,让孔子很是失望。孔子又于59岁那年,离开卫国西行。

第八次受挫,再次“饥不择食”,想替叛臣做事,弟子子路再次阻拦而未行。孔子离开卫国,晋国的中牟邑宰佛肸想叫孔子去做官。孔子想去,但遭到子路的极力反对。子路说:“从前我听老师说过,自己做了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佛肸凭中牟为据点谋反,先生您却要去他那里,这怎么说得通呢?”孔子无奈,感慨道:“是的,我是说过这样的话。但我不是也说过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薄吗?不是也说过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只匏瓜吗?怎么只能挂在那里,不想有人来觅食呢?”但孔子虽把话说到这里,最终还是没去。

第九次受挫,与虎谋食,遭人排挤,被桓魋提刀赶跑。既然到晋国做官子路拦着不让去,那只好又经曹国到了宋国,想在宋国谋一番发展。不料,宋国司马桓魋非常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一见不妙,虽然还很嘴硬,说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却还是在学生的保护下,再一次落荒而逃。

第十次受挫,出言不慎,语过尖锐,遭人猜疑而再次被迫流亡。孔子在61、63岁期间,逗留在陈、蔡等国,曾被困绝粮落难,许多弟子因饿而病。直到弟子子贡到了楚国,楚昭王派兵迎请孔子才解围。在楚期间,楚昭王对孔子不错,要封地给孔子。但因孔子曾说过“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道乎”此类的话,使得楚国令尹子西担心孔子像周文王那样,借此称王于天下而极力反对,楚昭王也对孔子有了防范之心。孔子终不得重用,于是在其63岁时从楚国返回卫国。

第十一次受挫,固执己见,不合时宜,劝卫国正名而遭冷遇。孔子63岁到卫国时,卫国有许多孔子的弟子在做官。卫出公也有想重用孔子的意思。但孔子坚持自己的正名思想,劝卫国为政先要正名。但此时的卫国要按孔子的思想正名,卫出公必须把自己的王位让给其父。所以,孔子的主张自然不会被采纳。孔子因在原则问题上与卫出公发生矛盾,孔子也就再一次失去了为官的机会。

第十二次受挫,不在其位,仍谋其政,主动问政而被婉拒。孔子于68岁被季康子盛情迎回鲁国,还是有心从政。虽鲁哀公和季康子都曾向孔子问过政事,但还是一直真正起用孔子。第二年,其子孔鲤去世。又过了两年,弟子颜回去世,对孔子打击很大。颜回去世那年,齐国国君被大夫所杀,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请求鲁哀公出兵讨伐,但是鲁哀公顾忌“三桓”势力而未答应,孔子在政治上又一次受到挫折。阳货是鲁国季氏家臣,所以应该是在第一次做官时,即鲁定公九年至十三年,先后在鲁国担任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等要职,期间还担任过相当于临时宰相的职务。

论语有哪些经典故事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故事。以下是其中一些比较著名的:

1.孔子问礼于老子: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礼的问题,两人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2.子路问津:子路问孔子,如果一个人迷路了,该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应该向当地人询问,以便找到正确的方向。

3.孔子论仁:孔子多次谈论仁,并将其视为道德的最高境界。

4.子贡赎人:子贡用自己的钱赎回了一个奴隶,但拒绝了政府的奖励,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5.孔子论孝:孔子认为孝是道德的基础,并讲述了许多关于孝道的故事。

6.孔子论君子: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准则。

7.子夏问孝: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孝就是要尊敬父母,顺从他们的意愿。

这些故事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生活,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The End

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