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节的传说,鬼节出生的大人物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289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中元节的来历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一定意义上,七月半祭祖节归属民间世俗,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
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元节的来历与习俗
这个节日源于早期的“七月半”,若干农作物成熟,农作丰收秋尝祭祖,向祖先汇报收成。七月半原是上古时期祭祖节,被称为中原节,是东汉后道教的说法。佛教称为盂兰盆节。道教有上元,中元,下元“三元说”。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祭奠亡魂,焚烧纸錠,祭祀土地等。
求中元节的来历和传说

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日期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通常与农历七月初一至初十五共十五天的鬼节合称中元节。
中元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佛教入中国之前的远古时代。据传,盂兰盆节是由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亲自设立的,他在传教期间,因感念其亡母,决定返回人间,为她超度。传说,这一天地狱之门会打开,使鬼魂得以自由离开,并在人间流浪。为了让这些鬼魂得到救度和安抚,人们便在这一天开展各种祭祀和超度仪式,以消弭鬼怨、保家平安。
中元节有许多传说和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报恩救母”的故事。相传有一位名叫宣室的孝子,他母亲去世后成为孤儿,他年幼时对母亲极为孝顺,并为母亲修建了一座高大的墓碑。后来,宣室成为了一位高官,有了家室和孩子,却常常梦见亡母在悲叹自己的坟墓未堪名目。宣室心存愧疚,想到盂兰盆节这一天,毅然决定返回故乡,为亡母超度。他为亡母进行了一场盛大的供奉,用来救济饿鬼,希望让母亲在来世得到善果。人们为了纪念宣室的孝心和孝道精神,也开始在中元节这一天为祖先和亡者超度,以示孝心和敬念。
除了以上的传说之外,中元节还有许多地域特色和民间故事。如在荆州地区,有“黄茅卧鬼”的传说,人们相信盛夏的草地上会躺着许多饿鬼,为了保护家人平安,他们会在此时将家中祖先的牌位放在门口,供奉香烛和供品,以祈求饿鬼离开和保佑。
总的来说,中元节作为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既有佛教的渊源,也与民间故事和传说流传有关,它不仅是对亡灵的敬思和念缅,也是人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8月14号是鬼节什么来历有什么习俗、禁忌
今日8月28日、阴历七月十五日、今日是七月半、中元节、俗称:鬼节。
农村老人说的“鬼节”有什么来历
乡村黑嫂为您回答。
农村的鬼节是农历七月十五,佛教的孟兰节。但并不是只有这一个鬼节,比如三月三、清明节、十月初一,这些在民间都被称为鬼节。题主在这个时间问,应该是问的七月十五,这是个从远古就传下来的节日,又叫中元节。
题主问这个鬼节有什么来历。黑嫂对这方面也算懂得一些,下面说说这个鬼节的来历,以及民间有什么习俗,希望能帮到题主。
一、最早来自老子关于这个的记载,最早出自老子的《道经》,有人或许会疑惑,不是《道德经》吗?怎么是个《道经》?其实一共有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合称《道德经》。
在《道经》里鬼节是这样说的:
七月十五,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人间,分别善恶。诸天圣众,普诣宫中,简定劫数,人鬼传录,饿鬼囚徒,一时皆集。以其日作玄都大献于玉京山,采诸花果。珍奇异物,幢幡宝盖。清膳饮食,献诸圣众。道士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俱饱满,免于众苦,得还人中。这就是鬼节的来历,后世人常常在这一天祭鬼,以免上来害人。那么,怎么祭奠呢?这个祭奠就是民间的风俗。
二、这一天有什么风俗在古代时,每到这一天,道士、尼姑、和尚都会在自己所在的寺院中诵经超度,求鬼守在自己的地方,不要胡乱的祸害人间。
南北朝梁时,宗懔记录吴楚之地风俗习惯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
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寺院。到了现代,在所有的鬼节中,只有清明节比较受重视,像是七月十五这样的已经不再受到重视,民间多采取给去世的先人上坟烧纸来体现这个节日。
我们能看到,从古代到现代,这个节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从以前的隆重诵经到现在的只是上一下坟。而最大的变化则是以前是祭奠天下众鬼,现在则变成了祭奠自家先人。
写在最后:在我国古代传统节日中,很多已经不再流行,这似乎会让人感觉到一丝悲伤,因为这毕竟是古时候传下来的传统节日。但仔细想想的话,其实很正常,人们的习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一些节日因为所处的时节和意义不同而被抛弃也在情一之中,我们说的是一种发端自远古的节日,其实又何尝不是在说我国从古到今,人们的心理变化史呢?
乡村黑嫂为您说些农村事儿。喜欢我,请点击关注。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