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节选(秋水节选庄子原文词类活用)

博主:亿勤网亿勤网 2024-10-10 40 0条评论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301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秋水,艺术特色

想象丰富,文笔流畅,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学。注:浪漫主义文学主要是指想象丰富,与现实主义文学相对而言,而不是体现爱情的浪漫《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写作风格: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文言文赏析:庄子《秋水》

课文主旨

这篇课文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内容分析

秋水节选(秋水节选庄子原文词类活用)

全文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秋水泛滥,“百川灌河”,是何等的雄壮;“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是何等的开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他暗暗地高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两句之间,用了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这个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欣然自喜的,等到他见到大海时又会是另一番景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由第一层过渡到第二层。写大海的广阔只用“不见水端”四字,然而与黄河的“不辩牛马”相比则不可同日而语。两相对比,河伯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由衷的感叹。这里又用了一个“于是焉”与第一层呼应,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就不同了。河伯感叹的那番话,是作自我批评。先引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最后,河伯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写作特点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秋水节选第一段成语

“秋水共长天一色,江天一色,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成语出自《庐山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成语形象地描绘了秋水和天空的景色,表达了自然美景的壮丽和宏伟。它也常常用来形容两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的景象,反映事物的和谐、统一。这句成语启示我们,只有和谐共处,才能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试分析《秋水》(节选)的论证方法

本文的结构特色:本文的结构特色是逐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本文的论证方法颇具特色。先由河与海比,从河水上涨,两岸不辨牛马,到海水不可为量数。这是由小到大,说明事物的相对性,河伯认识的局限性。那么海就是最大的吗?接下来就论述,尽管海水无比浩瀚,但海也不是绝对的大,海水在天地之间有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之间。接下来从反面论述,由大到小,四海之于天地,中国之于海内,人之与万物,都是微不足道的,自然界大小是相对的,那社会呢?人类社会中的人的作用,依然是相对的。这样逐层论证,层层深入,论证透彻,充分地表达地文章的主旨。

《秋水》揭示了什么道理

《秋水》这篇文章揭示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就会贻笑大方。

人不能坐井观天、自满自足,并且要谦虚,“夏虫不可语冰”。并且要学会开拓进取,让自己优秀强大。在客观上,主要揭示了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的哲理。

The End

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