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荧光产生的原理)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306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荧光材料会发光吗
荧光是物质吸收光照或者其他电磁辐射后发出的光。大多数情况下,发光波长比吸收波长较长,能量更低。但是当吸收强度较大时,可能发生双光子吸收现象,导致辐射波长短于吸收波长的情况发生。当辐射波长与吸收波长相等时,即是共振荧光。
常见的例子是物质吸收紫外光,发出可见波段荧光,我们生活中的荧光灯就是这个原理,涂覆在灯管的荧光粉吸收灯管中汞蒸气发射的紫外光,而后由荧光粉发出可见光,实现人眼可见。
扩展资料:
许多物质都可产生荧光现象,但并非都可用作荧光色素。只有那些能产生明显的荧光并能作为染料使用的有机化合物才能称为免疫荧光色素或荧光染料。常用的荧光色素有:

1、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为黄色或橙黄色结晶粉末,易溶于水或酒精等溶剂。分子量为389.4,最大吸收光波长为490~495nm,最大发射光波长520~530nm,呈现明亮的黄绿色荧光。其主要优点是:人眼对黄绿色较为敏感;通常切片标本中的绿色荧光少于红色。
2、四乙基罗丹明(RB200):为橘红色粉末,不溶于水,易溶于酒精和丙酮。性质稳定,可长期保存。最大吸收光波长为570nm,最大发射光波长为595~600nm,呈橘红色荧光。
3、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TRITC):最大吸引光波长为550nm,最大发射光波长为620nm,呈橙红色荧光。与FITC的翠绿色荧光对比鲜明,可配合用于双重标记或对比染色。其异硫氰基可与蛋白质结合,但荧光效率较低。
4、藻红蛋白(R-RE):本品为无定形,褐红色粉末,不溶于水,易溶于酒精和丙酮,性质稳定,可长期保存。最大吸引光波长为565nm,最大发射光波长为578nm,呈明亮的橙色荧光。与FITC的翠绿色荧光对比鲜明,故被广泛用于对比染色或用于两种不同颜色的荧光抗体的双重染色。
为什么有的化合物会显荧光
荧光是物质吸收光照或者其他电磁辐射后发出的光。大多数情况下,发光波长比吸收波长较长,能量更低。但是当吸收强度较大时,可能发生双光子吸收现象,导致辐射波长短于吸收波长的情况发生。当辐射波长与吸收波长相等时,即是共振荧光。常见的例子是物质吸收紫外光,发出可见波段荧光,我们生活中的荧光灯就是这个原理,涂覆在灯管的荧光粉吸收灯管中汞蒸气发射的紫外光,而后由荧光粉发出可见光,实现人眼可见。
bodipy荧光染色原理
荧光是一种光致发光现象。当紫外光,或某种光,照射到荧光物质上时,该物质就会吸收与其特征频率相一致的能量,从基态跃迁到能量较高的激发态。
?
在不稳定的激发态下的分子会在短暂的时间内转移弛豫到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平衡激发态上,再由该处回落到基态的较高振动能级上。在回落过程中以荧光的形式衰减能量,停止照射时荧光也随即消失。
荧光染料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成复合荧光染料使用。其中复合荧光染料是利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合成的荧光染料,由距离非常近、能量可以在彼此间传递的一个供体及一个受体荧光物分子所组成。复合染料在受体分子的激发波长被激发,在供体分子的发射波长发射一个光子。
2价铜配位聚合物为什么具有荧光性质
2价铜配位聚合物之所以具有荧光性质,是因为其特殊的电子结构。在这种聚合物中,铜离子处于高自旋状态,其电子轨道上的电子数目较少,因此电子跃迁产生的光子能量较大,表现为较强的荧光。
此外,这种配位聚合物的结构特点也有助于荧光的发生,例如,某些配位聚合物的结构能够有效地限制铜离子的自由运动,从而提高了荧光的效率。总的来说,2价铜配位聚合物的荧光性质是由其电子结构特性和结构特性共同决定的。
为什么铜有荧光色
晶体结构解析的结果显示在配位聚合物中,铜是二价的,可是晶体的颜色是红色而不是蓝色的,并且有很强的荧光,一般来说应该是一价铜才会有荧光,而二价铜没有荧光。
二价铜离子自身不会发荧光,但是形成配合物后可与机配位体发生LUMO与HOMO轨道的能量共振转移,故能够差生较强的荧光。
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