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边海红旗” 打造鱼米之乡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39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边海村扎实推进农房风貌管控和人居环境提升工作。
边海村全力打造红色旅游乡村。
边海村有着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
边海村建立省丝苗米种植基地,大力培育“模饭稻”丝苗米特色品牌。

房前屋后的“四小园”让乡村的田园气息浓厚。
边海村引导群众发展海水养殖。
儒洞镇边海村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是我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边海村坚持党建引领,传承和发扬“边海红旗”,依托红色资源优势推动文旅融合,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美丽乡村,让典型村焕发出新活力。
近年来,边海村激活“红色引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养殖业、种植业、浅海捕捞业“三驾马车”并进的产业发展模式,打造了“综合养殖长廊”和“沿海养殖长廊”,引导群众大力发展海水养殖。通过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全村2200亩水田全部实现了良种良法,被农业农村部定为推广的“良种加良法”国家级示范点,建立广东省丝苗米种植基地,大力培育“模饭稻”丝苗米特色品牌,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同时,以“一公园、一中心、一展馆”为核心,全力打造边海党建教育基地、红色旅游乡村,建设边海村“党旗红”党建品牌美丽乡村示范村。
如今的边海村,绿树成荫、繁花如织,村道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的“四小园”让乡村的田园气息浓厚,村民们生活恬静惬意。从昔日自然灾害频发的贫瘠渔村,到如今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日子也越来越好。
为了激发村民投身“百千万工程”的热情,边海村充分发扬“边海红旗”,党员干部带领村民及志愿者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村场卫生管护、绿化美化等工作,充分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形成“党建引领、党员先行、党群联动”的共治共建氛围。
坚持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边海村做强特色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就业创收。其中,海水养殖面积从以前的800亩扩大到如今的1500亩,年产值超2000万元,全村从事水产养殖业的农户超过100户,全村水产养殖面积近4000亩。
边海村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建成800亩丝苗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年产值达450万元,带动周边土地流转1300多亩,实现社会化服务面积达5000多亩。
边海村通过升级改造党建教育基地,全力讲好“红色故事”,发展特色文旅产业。2020年,县委、县政府投入2200多万元对边海红色展馆进行升级改造,将其打造成党建教育基地,集红色展馆、党群服务中心、红色大舞台、党建主题公园于一体,配套建设了湿地公园、生态停车场,辐射带动红色旅游、研学旅游和乡村旅游。2023年,边海村旅游接待人数达16万人次。
下一步,儒洞镇将积极发挥典型村排头兵作用,扎实推进农房风貌管控和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不断完善和提升村内小公园、小广场等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拓展农民增收致富路子。
文:南方日报记者 赫鹏翀
通讯员 冯瑞雪 岑嫦柳
图:阳西县融媒体中心
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