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日童话》:被童话喂大的孩子会怎样?

博主:亿勤网亿勤网 2024-06-04 59 0条评论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39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小时候,我家有本《三百六十五夜故事》。里面不仅有各个国家的古老神话和寓言故事,还有许多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有种花酿酒的小人,还有十二个月的来历,其间还点缀了几首儿歌、几则谜语。

现在看来这本故事集里的故事大多是做了删减的,或是经过改编,将情节简化,语言也变得口语化,方便年轻的父母给孩子讲故事。可能对于原作来说,稍显逊色。可是孩子终究会长大,等到他们读到原著时,自然会得到补偿。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年轻的父母每晚给孩子讲一个故事,就像是种花人每天给刚刚吐露嫩芽的花木浇上一勺甘露。

在物质还不丰富,购书只能去新华书店的年代,这本《三百六十五夜故事》陪伴我度过了小学阶段寒暑假里很多独自在家的时光。

《中国节日童话》:被童话喂大的孩子会怎样?

到哪个山头唱哪首山歌,多大的孩子就读该年龄段的书

等我做了母亲,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

“孩子应该读什么样的书?”

“哪些书是身为家长希望孩子去看的?”

有些家长总是急吼吼“揠苗助长”,想让孩子读经典、读巨著。

想把“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好东西”给孩子,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看书还真不是这么一回事,你得尊重孩子的阅读习惯、兴趣、理解能力,甚至还有孩子的年龄、性格、教育背景,以及阅读速度,以便能给孩子提供更适合的图书。

同样是民俗。

豆丁幼儿园阶段,3-6岁看的是乐乐趣家的《过年啦》,既是绘本也是玩具。

书里的春联是真得可以贴在大门两侧的,贴完再放回篮子里;

除夕夜的菜肴可以自己动手来摆盘;

正月初一穿新衣,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给书中的小朋友挑选合适的衣服呢,小娃装扮小娃娃,就很有趣;

元宵节逛庙会,舞龙、舞狮都是立体哒……

如今,豆丁大了。再想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就得选择图少字多的桥梁书了。选了选去,选了这本《中国节日童话》。

在一本书中体会自然之美、生活之美、民俗之美和家庭伦理之美

书中,以小男孩“小水滴”的视角,在奶奶、妈妈的实际行动中,体验一年之中各种不同的节日。这不仅是一本讲述中国传统节日的童话书,还汇聚了中国传统之美的美育书。

奶奶指着屋梁上的燕巢,说“燕落昌盛门”。把“小水滴”的妈妈比喻成一只吉祥报春的燕子,带来了如同小燕子一样可爱的小宝宝。

元宵节时,奶奶会做十二盏面灯,一个盏代表一个月,下锅蒸熟,根据面盏盛水的多少来判断每个月降雨量。

下图为大运河博物馆中“十二花朝杯“展品

花朝节,是花神的生日,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举行。民间有着十二个月花神的说法,十二个月份由梅、杏、桃、牡丹、石榴、荷、兰、桂、菊、木芙蓉、山茶、水仙等花神分别掌管。农人会在这天到花神庙拜神上供,摊晒果蔬种子,祈求今年的丰收。

清明节的由来中,春秋时期介子推和主君晋文公的故事流传最广。祭祀是节日的核心,人们携家带口,备好酒食、香烛,上山清扫祖坟,拜祭先人。还有插柳和戴柳的习俗,把柳枝插在门前,把柳叶戴在头上,讨个健康顺利的好兆头。

到了端午节,奶奶会给“小水滴”穿上“五毒兜”,上面绣着蛇、蝎子、壁虎、蛤蟆和蜈蚣,这叫“以毒攻毒”,让小孩子在整个夏天都不会受到毒虫的伤害;肚兜里还会放一个温热的鸡蛋,用鸡蛋在孩子的肚子上滚来滚去,孩子一年到头都不会肚子疼;人们会采来艾草泡水沐浴,在手腕上系上青、赤、黄、白、黑五色彩线编织的长命锁,佩戴好装着朱砂、雄黄的香囊,在家门口插艾草、挂菖蒲,保有全家人健康顺遂……

小故事里蕴藏着大道理

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腊八粥”故事:

勤快的老公公老婆婆养了一个懒儿子,娶了一个懒媳妇。

等老两口去世后,懒夫妻守着荒芜的田地和破烂的衣裳在寒冬腊月里没吃没喝。

最后,刨了老鼠洞,找到了大米、小米、花生、高粱、栗子、白果、核桃和红枣,用这些食物煮成一锅粥,救了两人的命。

又一个春天来了。懒夫妻想起了老公公老婆婆留下的话

“要想日子常常富,鸡叫三遍离床铺”

“谁家的烟囱先冒烟,谁家高粱先红火”

于是,一改往日的懒惰,勤勤恳恳开始劳作,念起“摇钱树,人人有,就是自己两只手”。

传说故事就是这样朴实无华,却让人记忆深刻。勤劳是祖辈留下的生存秘笈,读懂它自然就吃喝不愁,拥有了“聚宝盆”和“摇钱树”。

小故事里蕴藏着大道理。中国很多童话中总是将人生哲理隐藏在一个故事里告诉你,就像一个睿智的老人让孩子补充维生素,不会直接递给孩子一颗药片,说“吃下它!”而是会笑眯眯掏出一个苹果,问你“想不想吃呀?”两种方式孰高孰低,当下立断。

很怀念童年时跟随姥姥过暑假的日子。

记忆中的姥姥,也如同《中国节日童话》中的奶奶一样,有一肚子的古诗和“讲究”。而这些从奶奶的奶奶传承下来的“讲究”,其实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既有檐问燕子、乡间菜园、山中蜂箱的乡间生活之美,也有元宵看灯、清明插柳、重阳赏菊的民俗之美,还有歌谣、诗词、故事的语言之美。

大美其美,美美与共。当我们开始恢复传统节日民俗时,何尝不是增进民族文化认同,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乃至人与内心之间的和谐呢?

The End

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