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山禾子散记】在北麂岛过水屿

博主:亿勤网亿勤网 2024-06-04 42 0条评论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395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温州旅游体验师曾香琴:笔名雨山禾子,喜好山水的洞头草本女子。热爱自然,亦关心人文。音乐为伴,文字为伍。有时间到四处走走,身体力行,与心灵共鸣。

北麂列岛位于浙江温州瑞安市东南部的东海沿海海面上,由大明甫岛、小明甫岛、北麂岛、下岙岛和关老爷岛等多个岛屿组成。北麂岛以其丰富的海鲜资源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附近的海域是北麂渔场,是浙江传统的渔场之一。建在仙人峰上的北麂灯塔,近年来向全国招募志愿者守护灯塔,使得北麂岛的灯塔文化让更多人所熟知。很有幸,我成了编号为465的一名志愿者,这个春天,登上北麂岛开展灯塔值守志愿服务。

利用下山买菜的时间,我们有机会去渔村走走了。

丁香坦是北麂岛唯一的商业街,可是许多店铺都大门紧闭,仅有几家小店门可罗雀,街上行人寥寥无几。北麂曾经盛产“丁香”,这是一种在春季旺发的小鱼,成群结队的,又名“鳀鱼”,个头比七星鱼还要小。渔民捕捞到以后放在大锅里加盐煮熟,沥干水分暴晒,是营养丰富又特别下饭的渔家餐桌上的美食之一。“丁香坦”就是曾因晾晒丁香鱼而名。沿着海利村丁香坦往前走,道路一直向前延伸。绕过一个个海湾,前面就是过水屿了。正是退潮时分,海岸礁岩裸露出来,可以涉步到过水屿去。

【雨山禾子散记】在北麂岛过水屿

眼前的过水屿一片苍凉。许多石头厝都垮塌了,断壁残垣,像藏区的玛尼堆孤零零地在矗立在山头,任凭风吹雨打,淹没在岁月里。这些石厝曾经都是霓屿、梅头一带外来渔民在这里建起的“渔寮”,他们将从前的草寮翻建成更加坚固的石厝,在这里暂住,进行海上张网作业。渔船出海捕鱼,留守渔寮的“站山”渔民,待渔船靠岸,赶紧下去卸鱼货,抬上山分拣加工,晾晒。这里曾经舟楫林立,汽笛阵阵鸣响,如今依稀还能看见渔寮门口缺了半边的蓄水池,塌了半边的石厝二层上空洞洞的窗口。当地政府在坍塌的石厝旁树立“闲置危房 禁止入内”的警示牌。危房外,是一处平坦的山坡,原先用来铺陈鱼货晾晒的石灰场已经被风化,酢浆草的黄花开得正盛。依稀还能看到渔民撤离这里时留下的一捆粗壮缆绳,已被陈年的尘土掩埋了,只露出些许蓝绿色的扭线圈。那石灰晒场上,人们是否曾经有过为地盘发生争端,也是否在生活区为某件事大打出手。又或者,来自不同地方的渔民兄弟,因为从事共同的职业,成就一段友情或姻缘。看到如今荒凉的过水屿,我不禁有些怅然若失,我甚至懊悔自己是不是来得有些迟了。岛上人说,北麂岛在人口最繁盛的年代,曾经有三四万人在岛上生产生活。如今,离岛的不便,岛民们纷纷外迁,仅剩百分之一常住居民。一对海利村夫妇来过水屿挖大蓟,聊起几句,他们对曾经在过水屿张网作业过的渔民如数家珍,谁谁还曾是他家亲戚,而那些人,都是我曾经最熟悉的乡亲。

我记得,小时候,常常听父母和邻居们说起“北麂”这个地方,而“过水屿”、“冬瓜屿”、“大小明甫”等地名,也几经被提起。我总在神往,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能不能去看看。但从前的我还很小,而且,女孩子是不可以坐渔船漂洋过海去远方的。当我的小伙伴常常用十分自豪的语气说起自己书包里的一些文具是父亲从北麂给她买的,我特别艳羡。有一次,我吵着要父亲也从北麂给我带文具回来。约莫过了一个月,父亲的渔船回岙口了,他回家后,就把他在北麂买的练习本从包裹里拿给我。我一看,五本语文的,五本算术本,和我在乡里供销社买的本子一模一样。我不知道父亲当年是在北麂岛海利村丁香坦哪一家文具店里买到的练习本,但他至少记住了,他要给我买练习本这件事。

离开过水屿,在海利村一头,几个渔民在修补渔网,给渔网边扎渔坠子,他们的身影显得有些落寞。许多渔网被码成了一个个网包,等待下一次被码到渔船上出海作业。离休渔期的时日不多了,随着海洋资源日渐匮乏,渔民的收成也不那么乐观。当年暂居在过水屿的渔民,他们一定在闲暇时光里,会常常到海利村走走。在某家小店里,打上几两酒,就着花生米解解馋,更是缓解一些乡愁吧。

因为有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灯塔志愿者慕名而来,荒废的过水屿再一次走进人们的视野。这里没有很美丽的景观,残垣断壁的“渔寮”废墟,却成了人们想要了解那年那月北麂渔场繁忙的模样。

▲点击一键导航

作者其他游记:#雨山禾子散记

The End

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