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大学生如何推进文化建设)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305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文化建设包括哪些方面
企业文化建设包含:企业理念、行为文化、视觉形象。
企业理念
(1)不断开拓新产品、新市场;
(2)不断加强、扩大和更新现有的产品生产线,发展现有市场;

(3)不断努力,更不断改进产品品质,缩短产品周期时间。
行为文化
(1)规章制度:企业理念能够落实,最重要的应该表现在企业的规章制度中,使员工的行为能够体现出企业理念的要求。如员工行为规范、公共关系规范、服务行为规范、危机管理规范、人际关系规范等。
(2)工作与决策:企业理念必须反映到企业的日常工作和决策中,企业领导应该以身作则,使员工有效仿的榜样。
(3)典礼、仪式:必不可少的各类典礼和仪式可以有效推广企业理念,丰富生动地贯彻到各个方面。如企业各类会议、展览、庆典以及企业内部外部节日等。
(4)典范、英雄:为了实施和贯彻企业理念,需要有各个部门及员工学习的榜样,树立典范或优秀人物可以让所有的员工感受到切实的影响。
(5)传播途径、教育培训:要有效的传播企业理念,共享价值体系,也为了让员工切实参与到企业文化中,就需要建立畅通而多样化的途径。如内部网络、报刊、论坛、宣传阵地。并利用这些途径经常性地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
视觉形象
基本元素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要能担当公司理念,精神的象征;
2、可以长久使用,与公司远景相适应;
3、是否易于识别,具有艺术的美感;
4、是否与其他行业具有良好差别性;
5、有无类似;
6、放大、缩小、黑白阴阳变化时是否会改变感觉。
拓展资料:
建设方法
1、晨会、夕会、总结会;
2、思想小结;
3、张贴宣传企业文化的标语;
4、树先进典型;
5、网站建设;
6、权威宣讲;
7、外出参观学习;
8、故事;
9、企业创业、发展史陈列室;
10、文体活动;
11、引进新人,引进新文化;
12、开展互评活动;
13、领导人的榜样作用;
14、创办企业报刊;
15、企业文化培训。
文化建设的三项重要任务
是从“工具理性”回归“价值理性”,避免因过分关注文化工作手段而忽略文化建设目标。要从提升国民素质、弘扬主流价值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支撑现代国家治理和参与全球治理。
二是要扭转文化建设的主观倾向,切实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和培育社会核心价值为出发点,建立群众文化意见的反馈机制,根据群众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文化产品、文化服务。
文化建设必须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体现出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党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紧紧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美好文化生活需要的目标不断迈进。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主动性和能动性,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把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文化建设思路及方法
你好,文化建设是指通过多种途径,如传播、教育等方式,积极提倡和发扬正能量的文化思想形态,以推动整个社会良好的发展。
文化建设要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首先,要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其次,要促进文艺创作,塑造社会正能量。
再次,要加强文化交流与互动,推动文化多元化发展。同时,要鼓励各个文化主体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建立起健全的文化产业体系,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总之,文化建设是一个全方位的工作,各方面都要齐头并进,形成一股共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力量。
4个现代文化建设指
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的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宣布: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代至1960年代提出的国家战略目标。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设想。
第一步,用15年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第二步,力争在二十世纪末,使中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时,把四个现代化量化为,到二十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实现小康水平。邓小平把这个目标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即“小康之家”。
四个现代化是建立在对“现代化”一词的理解基础之上的,而现代化主要是指现代以来一种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其含义比较广泛。在经济学意义上,基本等同于工业化和资本化,强调时间与空间的分离、货币的形成和专家系统的建立,以及这些机制背后的信任机制的建立。而随着人们对现代化弊端的反思,那种将现代化与发展和进步予以等同的看法是有问题的。现代化存在内在的弊端,如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资本对劳动的过度强势等。有基于此,才有后现代理论的出现,才有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