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禽戏是谁发明的(失传的五禽戏有多厉害)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316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五禽戏功法精髓
五禽戏是一种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具备、有刚有柔、刚柔相济、内外兼练的仿生功法,与中国的太极拳、日本的柔道相似。锻炼时要注意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呼吸均匀,做到外形和神气都要像五禽,达到外动内静,动中求静,有刚有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内外兼备的效果。
代表人物:华佗、陶弘景、司马懿
电视剧《虎啸龙吟》中,司马懿被调侃“靠练五禽戏熬死了所有对手”。
这不完全是胡诌,五禽戏的特点之一就是调理肺腑、延年益寿。

五禽戏的发明人是华佗,他长期观察动物生活习性及运动习惯,结合人的身体机能,发明出一套仿生术数,能有效锻炼肺腑经络气血。
据《后汉书》记载,华佗徒弟天天练五禽戏,九十多岁还耳聪目明、牙齿坚固。
五禽戏的五禽分别是虎、鹿、熊、猿、鸟,能对应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
既练气,又练形,好处非常多,被历代宫廷重视,目前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禽戏的发展
五禽戏是汉代的著名神医华陀创立,是一种模仿五种动物动作的功法。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鹤五种动物的动作创编的一套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医疗气功。它是一种"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兼备"、有刚有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内外兼练的仿生功法。
自古有“健身五禽操,虎鹿熊猿鸟,形神兼具备,长练永不老”。
五禽戏是一种中国传统健身方法,由五种模仿动物的动作组成。五禽戏又称“五禽操”、“五禽气功”、“百步汗戏”等。五禽戏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也是流传时间最长的健身方法之一,其健身效果被历代养生家称赞,据传华佗的徒弟吴普因长年习练此法而达到百岁高龄。1982年6月28日,中国卫生部、教育部和当时的国家体委发出通知,把五禽戏等中国传统健身法作为在医学类大学中推广的“保健体育课”的内容之一。2003年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把重新编排后的五禽戏等健身法作为“健身气功”的内容向全国推广。
“五禽戏”最初的动作主要是模仿虎的扑动前肢、熊的伏倒站起、鹿的伸转头颈、猿的脚尖纵跳、鸟的展翅飞翔。通过模仿这五种动物的动作,不仅能锻炼四肢的筋骨,而且还能使五脏六腑,得到全方位的运动。
五禽戏”在练习时不宜太累,以出汗为標准,適可而止。其锻炼要做到: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呼吸均匀,形神合一。
五禽戏鬼谷子弟子是谁发明的
五禽戏是华佗发明的。
五禽戏是中国传统导引养生的一个重要功法,其创编者华佗(约145-208),出生在东汉末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其一生著述颇丰,但均亡佚。今传《中藏经》、《华佗神医秘传》等皆托名之作。
华佗弟子中著名者有吴普、樊阿、李当之等人。其中,吴普著有《吴普本草》,李当之著有《李当之药录》,而樊阿则擅长针灸及养生,据传他活到100多岁。
华佗在《庄子》“二禽戏”(“熊经鸟伸”)的基础上创编了“五禽戏”。其名称及功效据《后汉书·方术列传·华佗传》记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五禽戏是什么
答案如下:
五禽戏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华佗发明的健身操。模仿虎鹿猿熊鸟的动作,发明的一套健身操。是华佗对中医的杰出贡献。
五禽戏虎起源于
据说五禽戏是汉代名医华佗发明的,但也有人认为华佗是五禽戏的整理改编者,在汉代以前已经有许多类似的健身法。
最早记载了“五禽戏”名目的是南北朝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三国志》的虎、鹿、熊、猿、鸟的顺序,动作数量按照陶弘景《养性延命录》的描述,每戏两动,共十个动作,分别仿效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力求蕴涵“五禽”的神韵。
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