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谁写的作者是(大学对个人的修养和影响)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336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作者生平”是什么意思
作者生平就是作者简介,包括人生经历,出生年月,主要事迹等。杨治,笔名江南。中国作家、小说家、内地幻想文学家,《九州志》主编,媒体公司总经理。1977年7月13日生于安徽舒城,就读北京大学,留学于美国名校WashingtonUniversityinStLouis,师从质谱科学代表人物MichaelL.Gross,凭借回忆北大生活的小说《此间的少年》踏入文坛。
为什么人们常把大学称为象牙塔
19世纪一位法国诗人的书里把象牙塔说成主观幻想世界,从此象牙塔就被用来比喻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大学生活单纯、与社会隔离,所以也被称作象牙塔。
象牙塔(Ivorytower),是根据圣经《旧约·雅歌》(theOldTestament,songofsongs)第7章第4节,睿智富有的以色列王所罗门曾作诗歌1005首,其中爱情之歌《雅歌》第五首歌中由来的。诗歌中描写道,歌新郎是这样赞美新娘的,“…Yourneckislikeanivorytower.YoureyesarepoolsinHeshbon,bythegateofBath-rabbim….”(……你的颈项如象牙塔;你的眼目像希实本·巴特那拉并门旁的水池;……)。很清楚这里的“象牙塔”只是用来描述新娘美丽的颈项。那么为什么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呢?
这出自19世纪法国诗人、文艺批评家圣佩韦·查理·奥古斯丁的书函《致维尔曼》。奥古斯丁批评同时代的法国作家维尼作品中的悲观消极情绪,主张作家从庸俗的资产阶级现实中超脱出来,进入一种主观幻想的艺术天地——象牙之塔。于是“象牙塔”就被用来比喻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所以也有将大学生活比作“象牙塔”的说法,意指大学生活的单纯,与社会隔离。
中国古代语言是谁写的

这个不能说是谁写的,它是华夏名族智慧的结晶。是古代劳动人民日积月累的成果,不管是谁发明的,最初的路线就错了,所以搞得像现在主要错综复杂和混乱,虽然代代相传代代相承,但掌握这种语言文字最少得需要几十年,不像其他国家的语言可以几十分钟就可以全面学会文字,剩下的事情就是正确的拼写和组合这些字母,轻松易学。舍弃这种已经形成传统的文化固然可惜,但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前进步伐,需要全面的革新是势在必行的,但是谁愿意率先冒这个“天线之大逆”的风险呢?
还珠格格原作者是谁
琼瑶,原名陈喆,衡阳县渣江镇人。1938年4月20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九四九年随父陈致平由大陆到台湾。父亲陈致平是大学教授,母亲袁行恕出身书香门第。高中毕业后不久结婚生子,做主妇的同时开始尝试写作,其后步入职业作家行列,并进入电视、电影制作行业,其间婚姻破裂。现任丈夫为其经纪人、出版人,经营家庭作坊式的皇冠出版公司,琼瑶所有作品均由该公司出品。1947年九岁在上海《大公报》儿童版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可怜的小青》;十六岁时,用成人的口吻写的小说《云影》在《晨光》杂志发表。1957年台北第二女子中学毕业。1963年7月,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窗外》,从此跃登台湾文坛。她创作颇丰,作品已有数十部之多。许多作品都要再版十几甚至几十版,而且往往都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在台湾和海外拥有大量读者,尤其受到广大青年的欢迎.琼瑶的作品:·剪不断的乡愁(散文)·女朋友·冰儿·翦翦风·却上心头·梅花烙·燃烧吧火鸟·人在天涯·雪珂·望夫崖·昨夜之灯·聚散两依依·问斜阳·新月格格·梦的衣裳·水灵·烟锁重楼·六个梦·一颗红豆等等1938出生于四川成都,父亲陈致平,母亲袁行恕
大学主要学习什么
导读:相对于人的一生而言,大学四年的时光极为短暂,其间只能去探索人生的一小部分。但是这一小部分是极为特别的,决定着一个人人生的高度和广度。在本文中,陈春花教授回答了多数大学生困惑的问题,以帮助大家建立确信和内在的力量。
1我不喜欢现在的专业,感觉学了没什么用,也不利于就业,我是否应该换一个专业呢?花老师:这是我常常被学生问到的问题,特别是近20年来工商管理教育非常热门,很多人都希望通过学习管理学来帮助就业。其实,大学学习不需要为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做太多的考量。读大学应该是为你的一生负责,而不是为你的就业负责。我是一个大学教师,同时又在农牧行业工作,大学时学无线电技术专业,毕业后却去社会科学系任教,之后转到工商管理学院任教,然后兼职到企业去承担一个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的角色。
人的一生也许会有多种职业选择的机会,也会在多个岗位上发挥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你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一定无法让你胜任你的职业,你需要不断持续地学习,才可以让自己的职业生涯具有持久性。如果在选择大学时就和未来的职业挂得太紧,扼杀了自己对于自然界、对于社会、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那么大学学习实在是一件痛苦而无趣的事情。没有兴趣是没有学习动力的,而且也不能够全面自由地发展,完全被职业束缚,四年之后你的状态才会更令人担心。
曾经看过陈志武教授介绍耶鲁大学的一个观点,印象非常深刻。耶鲁大学对本科生的培养理念是:任何一个在耶鲁念完四年大学的毕业生,如果他从耶鲁毕业时,变成物理、电脑、化学或者是任何领域的专家,耶鲁会觉得那是一种失败,因为耶鲁不希望四年的大学教育是培养专家,让他们在某一个领域里面投入那么深,而忽略掉在其他广泛的做人、做公民、做有思辨能力的人的机会。
耶鲁有一门大课,叫做“大策略”,由两个研究世界史最出色的教授轮流讲,这是持续一年长的课程,是一种非常综合型的训练,讲到孙子兵法、管子经济、古希腊策略等等。在大学,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是对于各种知识广泛地涉猎,收获独立思考的能力、心灵的丰饶和心性的成长。当你已经在一个专业领域中,你是否可以面对事实,接受挑战,取得一定的成效,这在我看来也是心性成长的一部分。
2我看到周围的同学很忙,有忙着考证的、考研的、参加社团的、实习的,我想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但总是内心焦虑,我该做些什么?花老师:“忙”字,拆开来是“心”“亡”。如果心为物役,即使做得再多也依然会焦虑,而焦虑的来源可能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才想什么都做。
我不反对多方位培养自己,但是我会担心你没有独处的时间,没有安静地与自己交流的时间,没有学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即使你驾驭了多个证书,参与了多个项目,培养了多样才能,你可能还是无法了解到你是谁?为什么而努力?你的责任和使命是什么?什么才是你真正的幸福和人生追求?不要太过急功近利,不要太过在意充满诱惑的机会,不要太过在意其他人的所得,回归到本心,安静下来好好阅读,好好思考,与图书为伴,与智者交流。
知识的获取有很多的途径,不读大学一样可以获取知识,但大学可以赋予人独特的精神特质,内在的韧性、美好的品性、广博的胸怀和丰富的想象力,这些将使你终身受益。
3我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总觉得自己与理想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怎么办?花老师:人总是会改变的。你可以在大学期间给自己一些设计和安排,比如每一个学年、每个学期或者每一天,去达成一些目标,不断地尝试和锻造,你会成为一个非常不同的人。如果看不清未来的方向,就记住当前最重要的是什么,去做就好了。我是一个明确的行动派,一直主张无论是理论还是思想,必须付诸行动;无论是知识还是学习,必须转化为行动的结果。理想永远是理想,现实永远是现实,理想不要迁就现实,只有真正面对现实的人,才有机会成就理想。我常常在不同的场合,要求大家把手举起来,我自己一句座右铭是“手比头高”。人的高度不是思想决定的,人的高度是双手决定的。
4在大学,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花老师:在管理学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我非常喜欢经典著作、前沿理论、优秀的企业案例,以及成功的企业领导者的传记和思想。你会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深入的研究,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如果你想探索多一点的东西,就需要培养创造性的思考能力,看山一定不是山,看水一定不是水。社会科学如果从学科的角度理解,可以用文学、史学、哲学的思维方式来表达,很多创造性的思维来源于对文、史、哲的理解。虽然在今天,技术更具有时代性,大学生应该保持对技术和变化的敏感度,不过我还是很崇尚大学用人文或者社会科学的知识来培养人,培养人的人文精神与信仰。
5我希望继续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深造,对于做研究,您有什么建议?花老师:研究首先要关注的是从社会价值贡献角度来思考研究问题。我始终认为,中国管理学者应该贡献两个价值,其一是研究内容可以指导实践,其二是可以总结提升为理论,与国际对接和交流。
所以研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满足规范+创造价值做研究要先符合“世俗”的标准,即掌握研究方法论。只有在共同的规范上,才能相互交流,别人才能看懂和认可你的研究。掌握了研究范式之后,要给自己一个更高的标准,就是创造价值。我提出过一个观点:“界定问题,优于选择方法”。如果你选择的是一个不证自明的观点,那么再多的数据、再复杂的论证都是徒劳。而这个是当前研究中常常出现的问题,绝对的规范,但无用的结论。研究最重要的一点是界定问题。
2.选定目标+坚定不移你一旦选定了一个研究点,不要犹豫,要一直跟踪,哪怕是十年甚至更久。做研究坚持很重要。
3.没有窍门+发掘乐趣研究是没有窍门的,只有“多读、多看、多思考、多训练”,这是一个很笨的方法。爱因斯坦也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为什么研究要有趣呢?是因为研究者要通过研究感受到乐趣,才可增强坚持下去的内驱力。对学生来说,建议去选择被肯定和接纳的期刊,然后不断提高自己的标准,随着你的水平不断提高,你会觉得非常开心。我必须承认,在一个人还没有修炼到一定境界时,外部检验和激励还是非常重要的。
4.广泛交流+善用“求助”做研究不是闭门造车,我们要有相对宽一点的人群交流。研究很多时候是需要被激发出来的,一个人冥思苦想有时候反而陷入困境。“求助”是我推荐的一种快速提升的方式,一定要多向同行请教,请教的前提教条是能够分享自己的研究,这样会对你视野的扩大和前沿问题的把握有很大帮助。同时建立交流的圈群时,要明确自己的价值,就是说你在交流圈中也要有价值贡献,这样的交流会让你的交流更加稳固,你的研究提升也会比较快。研究能力的获得,很像打开一扇心窗,这扇窗必须是自己由心推开,在心外,没有人可以帮助你。也正是这样的特点,一旦掌握了研究方法,拥有研究能力,在你面前,就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口。
6大学需要为踏入社会做哪些准备?花老师:大学是个体转向社会化的最后一个受教育阶段。大学毕业最大的意义在于,你由一个学习者,转变为一个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与实际成效的创造者。你需要具备以下四方面的能力:
第一,学习生存的技能,知道这个社会最有价值的领域和方向是什么。一方面,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掌握专业的知识与工具方法,可以安身立命、探索未来。另一方面,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可以应对纷繁的社会现象,处理复杂的现实关系。
第二,内化社会文化。环境是多变的,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环境,最好的办法是改变自己。如果用开放的心态接受变化,那么环境变化只是一个因素,你可以将任何环境的变化转化成自己的每个成功的因素。我曾经与管理硕士班的同学讨论当今管理的困境,有人说困难在于环境的多变、政策的多变、员工素质不高、文化糟粕根深蒂固……但是纵观历史,优秀的管理者总是可以理解并且超越环境,在诸多不利的因素中找到方法。以“心定”去单纯地做事、单纯地应对变化,沿着自己对规律的理解,找到成功的轨迹。
第三,认识自我。树立信仰、培养确信的能力。信仰就是一个人所认定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确信让人具有内心的稳定性和内在的定力,让我们真正懂得如何树立明确的价值判断。
一个具有信仰的人,他可以很好地接受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事情,他可以很明确地以自己的信仰做出判断而不至于迷茫和混乱。信仰至少包括三种类型:人生信仰、政治信仰、宗教信仰。而在三种信仰中,所历练的都是如何让自己确信并超越困顿。很多人在面对竞争、变化和复杂性时,无法真正发挥自己的潜力,并非能力不足,也不是知识不够,而是缺少内在的驱动力、韧性,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渴望。
第四,承担社会角色。
一个人在社会当中的角色是非常多的,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是血缘的角色,也就是你在家庭中的角色。对于在血缘中的角色,根本就没有对错,你除了责任之外什么都没有。第二个是职业的角色。不管你在任何的职业阶段、任何领域发展,都可以创造出价值贡献。一个优秀的人,总是能够持续地完善自己的行为,以比别人更高的标准行动。一个永远追求卓越的人,一定是一个有所作为的人。第三个是社会人角色。如果去观察那些取得成就、发挥作用的人,就会发现他们所拥有的是不局限于专业的能力,拥有的是去做事情的能力;他们所拥有的并不局限于专业知识,而是拥有与人合作、寻找成长的知识;他们所拥有的并不局限于技术,而是拥有了理解人性与激发能量的热情;他们所拥有的并不局限于对于自己的自信,而是拥有对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所达成的自信。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
关注公-众-号-我的藏书馆
可以领取大量书籍
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