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胜利(最后胜利在线)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366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关家垴战役最后结果
此战日军被歼灭400多人,我军伤亡2000多人。
由于关家垴的特殊地型,易守难攻,日军还有飞机掩护。而我军的装备极差,缺乏火炮。所以虽然我军投入了近2万的兵力,数十倍于敌人,攻击数日都未能全歼冈崎大队,最终冈崎大队余部百余人被援军救有。
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民族凝聚力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与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物质力量相比,民族凝聚力具有更为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民族凝聚力具有强大的聚合功能、化解功能、提振功能和激励功能,它能够将一个国家中不同民族、不同政党以及不同阶层的人们吸引、凝聚在一起,为共同理想和目标奋斗甚至牺牲;
能够化解内部矛盾、消弭意见分歧,促进民族认同和民族团结;能够提振民族精神,强化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能够激励人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强盛而忘我奋斗、英勇牺牲。
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在综合国力诸要素中起着核心和决定性的作用,影响和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和前途命运。
抗战的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战争史上的奇观。
第一,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它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受帝国主义奴役和压迫的耻辱,极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成为抗战的最强音和主旋律: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勤劳勇敢,不畏强暴、血战到底,自强不息,开拓创新
徐州会战最终结局
徐州会战,最后撤离徐州的中国军队,是卢汉的第六十军。
无法得知李宗仁为什么命令这群在台儿庄附近已经血战数天且伤亡严重的云南人来死守根本无法防守的徐州。
李宗仁的要求是:为掩护鲁南大军突围,第六十军坚守徐州的时间越长越好。
为此,李宗仁送来一份“徐州附近五千分之一国防工事设施要图”,又用徐州中央银行来不及搬走的小额钞票拨给第六十军二十二万元作为“三个月的伙食费”。
第六十军军长卢汉记述:
日军对徐州的包围圈越缩越小,陇海、津浦东南西北四面铁路线已被切断,敌机在市区整天投弹轰炸,我鲁南二十万大军又都涌到徐州,挤在徐州至宿县公路的狭长地带,各自夺路,这时,李宗仁亦已离开徐州……遵照明令,我率部队立刻急行军向指定的汪庄前进,预计五月十九日晨到达。
这时来自西南方向的枪炮声隐约可闻。我遂决定派一八四师杨宏元团先到徐州西郊段庄一带布防,掩护友军撤退;然后将我军分为三个纵队,由张冲师长率领,向徐州以南大五柳集、屠家庄地区集结。我则偕部分参谋人员先至徐州,勘察地形,规划守卫徐州部署。我先到战区长官部,院内空无一人,军政机关亦早撤走。
我失望之余,只好赶往九里山视察工事。我沿着阵地看了一周,只有十几处钢骨水泥筑成的机关枪掩体,而且布置在北面,东南西三方均无防御设施。我又离开九里山到徐州市区,这时敌军已攻陷萧县,敌人的炮火已打到徐州西郊。敌机终日轰炸,火光熊熊,行人稀少,交通要道已无大部队通行,唯有零星散兵向南奔跑,道旁负伤官兵则卧地呻吟。徐州东火车站附近的仓库及停置路轨上的列车中,弹药、粮秣、器材等物资堆积如山,正放火焚烧,浓烟滚滚。
卢军长终于在徐州郊外的一个小村庄里,找到了他的上司孙连仲——“他和他的卫兵已倚装待发。”卢军长急切地询问:如果第六十军死守徐州,增援的部队是哪支?什么时候才能抵达?所有的部队都已撤走,只命令第六十军固守,统帅部是否已决定进行反攻?第六十军死守多长时间算是完成任务?一问三不知的孙连仲只好说:“局势到这个样,你们军也跟随大部队之后撤退吧。”
第六十军没有固守徐州,虽然是最后突围的部队,但所幸大部分官兵冲出了日军的包围圈。
二战最后胜利的标志
1是日本帝国在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正式宣布投降。
2是最终的投降书是于1945年9月2日在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的签署但我认为应该是后者
为什么红军能突破重围,取得长征的最后胜利呢
首先方针思路清晰,目的明确。虽然长征战略大转移过程中损失也很大,但最终甘肃与陕北的胜利会师也证明一切都是正确的。
如果一直裹足不前仅限于停留在南方稳固中央苏区,敌人的围剿态势迟早会将中央苏区侵蚀殆尽,为了革命的延续和能够扭转抗战局面,长征也只能是没有出路的出路。
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