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红楼观后感(北大红楼发生过什么故事)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399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求一篇800字红楼梦读后感,关于贾宝玉的,不要太深奥
红楼梦观后感花谢花飞飞满天,散入过往弥漫间;碾冰为土玉为盆,多情伴我咏黄昏;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没有几个人不是喜欢黛玉的,也没有几个人不会讨厌黛玉的;说她好的人很多,说她坏的人也很多。尽管书中说她是掉落凡尘的仙子,但她终归不是,因此她也自然避免不了拥有这样那样的瑕点和过失。她的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即使身处大观园那种群星璀灿之地也依旧阻挡不了她耀眼的光芒;她美丽,她单纯,她饱读诗书,但她始终不是完美女神的象征。她高傲,她善妒,她心胸狭窄;但不管怎样,她的优点始终是赛过缺点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有那么多人珍惜她,喜欢她,爱护她,其中也包括贾宝玉。物欲横流流淌着蜗角虚名蝇营狗苟,歌舞升平舞出着平庸堕落壮气蒿莱。在贾府里她是灵动的精灵、幻化的天使;她才貌双全,但让她最出众的是她坚贞不屈的性格特征。她堪称攀龙附凤封建社会的一股清流,不畏权贵,不愿与世俗合污,喜欢按自己的规则办事;没有一个男子的阴霾与伟岸,她依旧是她,安然屹立在大观园中的潇湘妃子。她似坠落人间的谪仙子,飘飘然不沾凡气,寥寥然超凡脱俗,正如她自己所描绘的海棠花一样,“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她不是哲人,没有包揽海外的胸襟与大度;但她是诗人,有着洞穿世间的机警与敏锐。他劝宝玉不要为功名而读书,这岂是那时平凡的封建女子所能做到的?而诗人也总是美得不食人间烟火的。最后她的死也同样如梦如幻,“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冷月葬花魂,飘逝的是黛玉的肉体,不朽的是黛玉的灵魂。尽管她早已离我们远去,但她勾勒的那幅春日把锄葬花的画面却永远的留在了我们的心中。--------------------------------------------------------------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这是红楼中贾巧姐的判词,预示在红楼梦后四十回中,贾巧姐被刘姥姥所救,得以安渡一生。刘姥姥是红楼梦中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人物,但确实作者所安排的一个异常重要的人物。虽然出场次数不多,但是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同的意境,氤氲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曹雪芹不愧为是当之无愧的大家,虚虚实实的红楼梦中,若真若幻,若虚弱实。刘姥姥代表的是实。她代表的是广大农民阶层,与红府截然相反的阶层,是红楼梦联系现实生活的纽带。她朴实,她善良;她滑稽,她乖巧。她是穷人,但不是没有美德的穷人。一个人可以穷,但不可以没有德。刘姥姥很可能是曹雪芹现实中遇到过的人物,通过红楼梦浓缩了曹公对现实的无奈与同情。作者通过红楼梦歌颂了广大社会低层阶级朴素善良的美好品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后四十回里,巧姐险些与其他红楼女人一样沦落风尘或被折磨而死,幸逢刘姥姥,得以圆满结局。刘姥姥,这个现实社会贫苦人民的代表人物,有着乡下人的笨拙,也有着乡下人的淳朴;有乡下人的困苦,也有乡下人的单纯。这不禁让我联想起沈从文笔下的翠翠了,中国传统文化熏染下善良的劳苦大众,便是如此。通过荣国府刘姥姥将谦和的处事原则表露了出来,但耍弄刘姥姥是重中之重,表现了富人对穷人的根本看法。在富人眼里穷人是不值得一提了,只值得耍弄和寻开心。妙玉扔掉的那个杯子变现了妙玉的清高也表达了富人阶层对穷人阶层的蔑视。富人多是瞧不起穷人的,这是社会的普遍现象。在富人眼里,穷人永远没素质,没文化,脏,不爱干净。反映在现代就是城里人与乡下人的矛盾。如今我们这里住在城市里的居民,吃了乡下种的粮食,享受着乡下人打工为我们提供的便利,却是从心里压根瞧不起乡下人。然而刘姥姥最后确是救了巧姐,这说明了什么呢?在自己富裕之时巴结自己的朋友算不上真正的朋友,可在自己落败之后还依旧把你当朋友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这些现代人,认清楚到底谁是朋友,谁是真诚可以依赖的朋友。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恨只恨身于末世,恨只恨封建制度对于女子人性的残杀。但是红楼梦作为我们一个时代文明的象征,它的诗,它的画,它的美,它的恨,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红楼女子的悲剧,在今天会不会重演?
葫芦僧断葫芦案的读后感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一回,应该是红楼梦里最糊涂最冤枉的一件案子,这个案子的主角有两个,一个是贾雨村,一个就是蓄了发的门子。
这件案子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回,但它背后牵涉到的东西却不简单。葫芦案不仅是一个非常棘手的案子,它还牵扯到了四大家族和香菱的命运走向,甚至从全局上,是推动故事情节不能忽略的一个案子。
先说贾雨村,贾雨村是这个案子的判官,也是他复职以后走马上任的第一个案子,可以说,葫芦案对贾雨村的仕途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影响主要体现在他摸透了官场规则,这案子是他仕途的重大转折点。

通过门子的面授机宜,贾雨村知道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彼此“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互成犄角之势,彼此联络有亲的利益关系,他开始懂得如何做官才能保证青云直上,仕途顺利,也是他为人处事开始变得圆融之时。
我们知道,此前的贾雨村,为官时骨子里还有一些读书人的恃才傲物,有文人的狂放不羁,甚至他不把今上放在眼里,也不懂的结交权贵,没有摸准为官的法则,结果被同僚孤立,把他压了下去。原文说他:
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
由此可知,这时候的贾雨村还是个“愣头青”,觉着自己有才干,不免有些狂傲,结果到处惹事,得罪了很多人,后来被这些看他不惯的同僚参倒了,贾雨村虽然看上去不在乎,但心里应该很憋屈的。
葫芦案一回,贾雨村就明显成熟了,学会了深藏不露,学会了不动声色,学会了过河拆桥,更学会了趋炎附势,奸诈阴狠,已经显露了奸雄本色,所以这个案子是其仕途之路的重大转折,从此之后,贾雨村傍上了贾府这棵大树,得以青云直上,后来做到大官。
再说门子。这个门子是当年葫芦庙的小沙弥,后来葫芦庙着火,他无处安身,为活命,于是蓄发当了门子。
虽然是门子,但这个门子却不简单,他早已参透了官场法则,可以说是贾雨村真正进入官场的老师,正是他点醒了贾雨村。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个门子的所作所为,却让我们看到了人心的险恶和丑陋嘴脸。
门子曾经做过和尚,按理来说,以后无论做什么,哪怕还俗,应该都会广行善事,广种善因,但这个门子不仅没有这么做,反而比世人都更入世,他学会了一整套逢迎和拍马的“生存技巧”,对落难被拐的英莲,毫无同情搭救之心,反而将其推入火坑,成为英莲悲剧命运的推手之一。
从这个门子的所作所为,我们看得出曹公对僧道的深恶痛绝,而这也是宝玉毁僧谤道的主要原因所在,原来空门也并非真的空,有的时候甚至是藏污纳垢之地。
不仅这个门子,还有后文水月庵替人办事的净虚老尼,清虚观说亲的张道士,施巫术害人的马道婆……这些所谓的出家之人干的勾当,都让人觉得恶心。他们的无耻嘴脸,比世人更可恨。
办完了案子的贾雨村,为了不让门子泄露当年落魄之事,以及葫芦案的秘密,于是想个法子把他打发了,这也是他咎由自取,聪明反被聪明误,该有的果报。当然,如果按照曹雪芹一贯的伏笔手法,后文的门子应该还会出场,且跟贾雨村有关联。
再说薛家。葫芦案是推动薛姨妈一家进京的原因之一,薛蟠打死了人,薛姨妈母女无所依靠,为了躲避风头,加上宝钗待选之事,就引出了薛姨妈一家进京之事,薛姨妈一家进京,又为宝黛钗相聚做了铺垫,所以葫芦案是推动红楼梦情节发展的重要一笔。
没有葫芦案,薛家进京的理由就不够充分,贾雨村此后傍上贾府也就无迹可寻,我们就更看不到四大家族内部的关系网络。可以说,葫芦案是红楼全书最关键的一节,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贾雨村的奸雄真面目,也让我们看到了四大家族的权势,更让我们看到了四大家族败落的内因。
不仅如此,通过葫芦案,我们看到苦命女香菱被改写的命运,她从小被拐子拐卖,本已不幸,好容易遇到冯渊,结果半路杀出一个呆霸王,本来贾雨村可以顾念往昔甄老爷赠银助他赶考的慷慨义举,把英莲救出火坑,但这一切都没有发生。
我们不仅看到了贾雨村的忘恩负义,更看到了香菱跟了薛蟠之后短暂而悲惨的一生,这一切不仅是运造成的,更是人推动的,英莲的命运改变,第一个在霍启,第二个在拐子,第三个在门子,第四个在贾雨村,第五个在薛蟠,第六个在夏金桂,这些人在不同的时间里出现,把英莲的一生推入了深不见底的深渊
综上,葫芦案一节,既是贾雨村仕途的重大转折,也是推动整体情节发展最重要的一回,更是香菱悲剧命运的开始,它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甚至伏线了红楼大结局。
这一回里对英莲见死不救,判了冤案的贾雨村,在贾府败落后,会不会又故伎重演,对落难的贾府见死不救,甚至落井下石,转而投向了能给他更大前程的忠顺王府呢?那个被贾雨村打发了的门子,会不会以另一种身份出现,报当日贾雨村卸磨杀驴之仇?
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