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罗非鱼(罗非鱼建议吃吗)

博主:亿勤网亿勤网 2024-05-11 44 0条评论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19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罗非鱼是什么鱼,能吃吗以前没有听过这个鱼呀

罗非鱼是一大类原产非洲热带地区的鲈形目慈鲷科鱼类的统称,由于身体强壮耐污染繁殖率高等特点,上世纪中叶开始引入全世界各地人工养殖,是全世界重要的淡水食用鱼类,当然可以吃。中国主要引入的是三种,分别是:尼罗罗非鱼(尼罗口孵非鲫Oreochromisniloticus)、莫桑比克罗非鱼(莫桑比克口孵非鲫Oreochromismossambica)以及齐氏罗非鱼(Tilapiazillii)。现在已在中国华南地区大量人工养殖,同时由于养殖逃逸进入自然水域,造成了严重的入侵种问题。这位盆友之前没听说过恐怕是住在除两广海南云南福建以外的区域,由于气温问题没有野外入侵种群以及人工养殖,事实上超市销售的“鲷鱼排”多数就是用罗非鱼做的。

以下附上维基百科的词条

罗非鱼,又名吳郭鱼、非洲鲫鱼、非鲫、越南鱼、南洋鲫、莫桑比克口孵非鲫等,原指以莫桑比克为模式产地的口孵非鲫属鱼类物种:莫桑比克口孵非鲫(学名:Oreochromismossambicus),现为慈鲷科非鲫属及口孵非鲫属等属数种鱼类的共同俗称;英文里统称为Tilapia。原分布于非洲等区域。是世界水产业目前收成重量位于第一的重点科研培养的养殖鱼类,且被誉为未来动物性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

罗非鱼通常生活于淡水中,可以存活于在湖、河、池塘的浅水中,也能生活于出海口、近岸沿海等不同盐分含量的咸水中。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且对溶氧较少之水有极强之适应性,因此在许多地方成为入侵物种,并被列入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名单。绝大部分罗非鱼是杂食性,常吃水中植物和碎物。此鱼在面积狭小之水域中亦能繁殖,甚至在水稻田里能够生长。

尼罗罗非鱼(罗非鱼建议吃吗)

该等鱼种在1954年前后传入到华南,作为一种淡水塘养鱼类,因其形似鲫鱼,原产非洲,称为非洲鲫鱼,简称非鲫。又一度因自越南传入,而称之为越南鱼。后认为其不是鲫鱼,而是属鲈形目(鲫鱼属鲤形目)。1981年郑葆珊在《广西淡水鱼类志》中将此鱼称为罗非鱼,属丽鱼科(Cichlidae)。罗非鱼得名自越南语中“罗非”鱼的发音为“罗非”,可能是广西养鱼者对此鱼来自越南的称呼。

莫桑比克口孵非鲫/在来种/土种/莫桑比克种/罗非鱼(Oreochromismossambica)于1946年由吴振辉及郭启彰二人自新加坡引进。

尼罗口孵非鲫/尼罗种(Oreochromisniloticus)于1966年由台湾水产试验所邓火土所长及海洋大学游祥平教授自日本引进。

吉利非鲫/吉利种(Tilapiazillii)于1963年由唐允安自非洲引进。

罗非鱼种类区别

一、尼罗罗非鱼

尼罗罗非鱼原产于非洲东部、约旦等地。背鳍边缘黑色,尾鳍终生有明显的黑色条纹,呈垂直状,喉、胸部白色,尾鳍末端不达臀鳍的起点,体侧具有8~10条横带纹,尾柄背缘有一黑斑,尾柄高大于尾柄长。尼罗罗非鱼具有生长快、食性杂、耐低氧、个体大、产量高和肥满度高等优点,因而在我国许多地区可单养或作杂交亲鱼用。

二、奥利亚罗非鱼

奥利亚罗非鱼原产于西非尼罗河下游和以色列等地。喉、胸部银灰色,背鳍、臀鳍具暗色斜纹,尾鳍圆形,具银灰色斑点,奥利亚罗非鱼比尼罗罗非鱼耐寒、耐盐、耐低氧、起捕率高,特别是它们的性染色体为ZW型,与尼罗罗非鱼杂交可产生全雄罗非鱼,故常用作与尼罗罗非鱼杂交的父本。

三、莫桑比克罗非鱼

莫桑比克罗非鱼原产于非洲莫桑比克纳塔尔等地,与尼罗罗非鱼的区别在于:尾鳍黑色条纹不成垂直状,头背外形呈内凹,喉、胸部暗褐色,背鳍边缘红色,腹鳍末端可达臀鳍起点,尾柄高约等于尾柄长。因引进过程中忽视提纯育种工作,造成品种退化,只用作福寿鱼杂交鱼的母本。

四、红罗非鱼

红罗非鱼是尼罗罗非鱼和莫桑比克罗非鱼突变型种间杂交后代,身体具美丽的微红色和银色小斑点,或偶有少许灰色或黑色斑块。红罗非鱼是罗非鱼中生长速度较快的一种,杂食性,繁殖力强,广盐性,疾病少,个体大,体色美,肉味鲜,在广东和港澳地区很受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欢迎,又被叫作珍珠腊或腊鱼。

五、奥尼罗非鱼

奥利亚罗非鱼雄鱼和尼罗罗非鱼雌鱼的杂交种,外形与母本相似,生长快,雄性率高达93%,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且起捕率高,现正成为罗非鱼主要的养殖品种。

六、福寿鱼

莫桑比克罗非鱼雌鱼和尼罗罗非鱼雄鱼的杂交种,具有杂食性、疾病少、生长快和产量高等优点,但因体色黑和含肉率低影响其养殖的发展。

尼罗罗非鱼和罗非鱼的区别

尼罗罗非鱼和罗非鱼都属于罗非鱼科,它们之间有一些区别:

1.产地:尼罗罗非鱼原产于非洲尼罗河流域,而罗非鱼则原产于莫桑比克。

2.外形:尼罗罗非鱼体型较长,身体上半部呈灰褐色,下半部呈白色。罗非鱼体型较短,身体颜色较深,通常呈棕色或灰色。

3.生活环境:尼罗罗非鱼主要生活在淡水中,也能适应微咸水环境。罗非鱼则主要生活在咸水中。

4.食性:尼罗罗非鱼为杂食性,主要以植物性浮游生物和小型鱼类为食。罗非鱼则为肉食性,主要以小型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为食。

5.繁殖:尼罗罗非鱼的繁殖能力不如罗非鱼,它们的繁殖期较短,且繁殖数量较少。

6.经济价值:由于尼罗罗非鱼体型较大,肉质鲜美,因此在我国被广泛养殖,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罗非鱼则因为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广,也被用于养殖,但其经济价值相对较低。

鲮鱼和罗非鱼的区别

鲮鱼,[língyú](学名:Cirrhinusmolitorella)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的一种,俗名土鲮、雪鲮、鲮公、花鲮,鲤形目、鲤科。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身体延长,腹部圆,头短小,吻圆钝。口下位,上下颌的前方具角质化边缘,适于刮取水底附着物。在天然水体中,鲮鱼会舐刮水底岩石等物体上的附着生物(如着生绿藻、硅藻、丝状藻类等),还摄食淤泥中的有机物质。

罗非鱼原产非洲,属热带性鱼类,此属包括亚种共有100多种。罗非鱼具有生成快、产量高、食性杂、疾病少、繁殖力强等特点。

罗非鱼是我国主要养殖水产品。其肉质鲜美,少刺,蛋白质含量高,富含人体所需的8种必需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和甘氨酸含量特别高。

珍珠罗非介绍

红罗非鱼也叫珍珠非,是尼罗口孵鱼的突变种。珍珠非杂食性,繁殖力强,广盐性,疾病少,个体大,体色美,肉味鲜,在广东和港澳地区很受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欢迎。

珍珠非原产自南非,是尼罗罗非鱼和莫桑比克罗非鱼突变型种间杂交后代,身体具美丽的微红色和银色小斑点或偶有少许灰色或黑色斑块。其属于热带光盐性鱼类,耐低氧,主要分布于以色列、美国、泰国、菲律宾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

The End

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