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乡运动 上山下乡的罪恶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9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上山下乡知青到底是干什么
上山下乡知青是指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和山区进行劳动锻炼和农村建设的一项运动。这项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加强农村建设,培养青年的劳动观念和革命精神。知青们被分配到农村或山区的生产队、农场或林场等单位,从事农业、林业、畜牧业等劳动工作。他们与农民一起生活和劳动,学习农业生产技能,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农业科技,开展文化教育和卫生保健等工作。上山下乡知青运动对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促进了城乡交流,加强了农村建设,培养了一代青年的劳动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同时,知青们也在农村中体验到了艰苦的生活和劳动,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和能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上山下乡知青运动逐渐结束。知青们陆续返回城市,参与到各个领域的工作中,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山下乡一共多少年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1979年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
上山下乡从什么时候开始
从50年代中期开始的上山下乡,到70年代末结束。但真正意义上的上山下乡始于1955年,(为缩小城乡差距),这年的8月9日,北京青年杨华、李秉衡等人向共青团北京市委提出到边疆区垦荒,11月份获得北京团市委的批准与鼓励,随后引起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垦荒的热潮。
上山下乡运动中有多少人去了农村

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前后经历25年,知青总数达2000万人左右。
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1968年到1969年,主要是将大部分“老三届”毕业生分配到农村、边疆。
2、第二阶段从1970年到1973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锐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又一次发生经济“过热”,出现了所谓“三突破”,职工队伍的迅速膨胀,使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大部分留城,一部分在乡知识青年也通过招工回城。
3、第三阶段从1974年到1976年,1973年1月全国计划工作会议提出采取经济“紧缩”政策,其中一条措施就是严格控制职工总数的增长。城市中学毕业生的出路,又开始以上山下乡为主。我国从1966年开始有了知青,1977年是最后一批下放知青。
三次上山下乡解决什么问题
回答。三次上山下乡解决城市年轻人不了解农民辛苦问题。上山下乡可以让城里的人充分了解劳动人民的辛苦,让那些干部家庭能从现实中了解国情从而更好的为老百姓办事。我希望上山下乡运动一直延续下去这样我们的国家就不会有阶级矛盾产生。这些都是个人见解。
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