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是谁发现的(谁发现了电的存在)

博主:亿勤网亿勤网 2024-04-08 83 0条评论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49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电子是由谁发现的

人类发现电子的过程是相当漫长的。早在1833年,在法拉第提

出的电解定律中,就曾得出结论:电是以独立粒子的形式存在的。40

年之后,科学家才对电流通过盐酸溶液时观察到的电解过程进行深入

的分析。1874年,爱尔兰物理学家斯托尼继第一个由电解定律推出:

电是谁发现的(谁发现了电的存在)

原子所带的电量为一个基本电荷的整数倍。

1891年他进一步提出用

电子作为电的最小单位。

汤姆逊发现电子的工作开始于研究阴极射

线的本性。阴极射线发现后,一些科学家认为

阴极射线是带电粒子流,而另一些则说它是和

光一样的电磁波,双方争执不下。

而汤姆逊则认为如果阴极射线是一种带电

的粒子流,它经过电场和磁场时的运动方向就

会改变,否则阴极射线便无疑是和光一样的电

磁波。

汤姆逊先是在一个15米长的真空管内,

用旋转镜法测量阴极射线在低气压中的传播速

度,得到的值为1。9x10米/秒,这个值远远

低于光速。因此汤姆逊认为不能把阴极射线看

作电磁波。

否定了阴极射线是电磁波,也不能说阴极

射线是粒子流,汤姆逊接着进行阴极射线在电

场和磁场中运动的实验。

他对法国物理学家佩

兰测定阴极射线电荷的实验做了重大的改进,

在接收筒内他收集到了负电荷。他还发现阴极

射线与负电荷流在磁场和电场的作用力下有着

相同的运动路径。因此,汤姆逊断定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荷的粒子流

组成。

汤姆逊为了弄清楚这些带负电荷的粒子是什么,他巧妙地测出阴

极射线粒子的电荷与质量的比值——荷质比。

他用各种不同的金属材

料做成阴极射线管的阴极,并给管内填充不同的气体,但测出的荷质

比值始终不变。这个结果引起了汤姆逊的兴趣。

汤姆逊把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与电解定律求出的氢离子的荷质比进行比较,发现后者尚不到前者的千分之一。这个发现太重要了,因为如果阴极射线粒子的电荷与氢离子相同,那么阴极射线粒子的质量就远小于氢离子。

由于氢离子已是当时知道的最轻的粒子,如果是这样,阴极射线粒子就是一种从未见过的新粒子。怎么测出阴极射线粒子的电荷呢?汤姆逊想到他的另一位学生汤森德已测出一个气体离子的电荷值,他对这个实验略加改进,就测出阴极射线粒子的电荷量,这个值与氢离子的电荷值相等。

由此,汤姆逊得出了结论:阴极射线是一种粒子流,质量比氢离子小得多;这种粒子带有最小单位的电荷,但却是负的。所有的证据都证明这是一种人类从未知道的新粒子。借助斯托尼继的对电荷最小单位的命名,汤姆逊称阴极射线粒子为“电子”。

电线是谁发明的

是英国的斯蒂芬?格雷发明的。斯蒂芬?格雷(1666―1736),生于英国的一个手工艺家庭,精于工艺。晚年对电学很感兴趣,连续进行了三年研究,最重要的贡献时发现了电的传导现象,确定了有的物体是导电体,有的物体时非导电体。格雷为了研究电究竟能传多远,用木棍、麻线、钓鱼竿等做过多次试验,最长的达650英尺(约200m)。实验中为了能把用来传电的麻绳吊起来,他曾用丝线和铜丝悬挂麻绳,结果发现用铜丝时。电导的发现历程格雷为了研究电究竟能传多远,用木棍、麻线、钓鱼竿等做过多次试验,最长的达650英尺(约200m)。实验中为了能把用来传电的麻绳吊起来,他曾用丝线和铜丝悬挂麻绳,结果发现用铜丝时,电就不能沿麻绳传导了。他猜想,可能是电通过铜丝和铁钉跑掉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电通过金属比通过丝绸更容易传导,因此,把电容易通过的物体叫导电体(如金属),而把电难以通过的物体叫非导电体(如丝线)。格雷还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一个小孩用几根粗丝绳水平吊起来,用摩擦过的带电玻璃管接触小孩的胳臂,孩子的手和身体便能吸引羽毛和铜屑。这表明,人也是导体。

电的主要来源是哪两种

电是一种非自然现象。电是像电子和质子这样的亚原子粒子之间的产生排斥和吸引力的一种属性。它是自生物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一。电或电荷有两种:我们把一种叫做交流电、另一种叫直流电。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带电物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电是能的一种形式,包括负电和正电两类,它们分别由电子和质子组成,也可能由电子和正电子组成,通常以静电单位(如静电库仑)或电磁单位(如库仑)度量,从摩擦生电物体的吸引和排斥上可以观察到它的存在,在一定自然现象中(如闪电或北极光)也能观察到它,通常以电流的形式得到利用。如:正电;负电;静电;电阻

电是自然现象,不是谁发明的

The End

网站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